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句“龍行龘(dá)龘,欣欣家國”時,驀然想起《玉篇》“龘,音沓,龍行龘龘”,群龍騰飛的情景。龍年之“龍”位居十二生肖之五,在十二地支配屬“辰”,用十二地支與十天干相配紀年,龍年有甲辰年、丙辰年、戊辰年、庚辰年、壬辰年,今年當屬甲辰年。按照屬相,今年出生的孩子當屬“龍”。而說到“龍”,中國人包括遍及全世界的華人對“龍”懷有來自血脈的深情和源源不斷的敬意。“龍”字歷史悠久,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隸書中均有“龍”字。如: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龍”字記錄的對象是什么呢?從甲骨文、金文看,“龍”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龍”字似大口長身的一種神奇動物,到了小篆,字形發生變化,故《說文解字》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說文解字》對“龍”的說解值得思考,“鱗蟲之長”是說龍的類屬,“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是說龍善變的外形,“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是說龍可因時而變,登天入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是解釋龍的字形和字音,“凡龍之屬皆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