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上半葉,俯瞰四川路橋與上海郵政總局全景(數字彩色復原技術)。只見橋下舟船來來往往,有舢板船、帆船和西式渡輪一同航行于吳淞江上,橋上和北街道上腳踏車、現代汽車、傳統黃包車穿梭不停。視覺中國 供圖1843年,上海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由一個普通的沿海縣城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180年來,在歷史滄桑變遷和文明交流互鑒中,上海實現“蝶變”,成為世界城市發展與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特樣本。近代上海,以商興市,以港興市。近代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輪船招商局航線向東至美國,向西過南洋經蘇伊士運河直抵倫敦。到1864年,上海進出口貨物量占到全國的五成以上。上海之所以在沿海通商城市中脫穎而出,一個因素是優越的地理環境。上海是河岸、海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和中國海岸線中點,是貨物運輸的主航道,背靠盛產茶葉、絲綢的長三角腹地。同時,江南地區開放、理性和重視教育的傳統,富庶的商業文化傳統,涵養著追求變革與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氣質。此外,由一座江南縣城一躍成為多功能的經濟中心城市,還與上海較長時期保持和平穩定的狀態密切相關。這些因素不僅是城市成功的基因,也是上海騰飛的動力。由此,上海在東亞城市中最早轉型,開風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