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典傳承成為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話題。近日《黑神話:悟空》、新版《紅樓夢》的問世,經典傳承問題再度引發公眾熱議。經典,過去僅指儒家著述和佛教、道教等宗教典籍,現在指一切具有典范意義與價值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古代經典,從最初的“三墳”“五典”發展至今已蔚然可觀,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從經典到再塑經典,不斷傳承、超越,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這也正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數千年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學習經典、敬畏經典,是經典傳承的第一要務。學習與敬畏,其實是一體兩面,俗語“不知者不為過”“初生牛犢不怕虎”,其敬畏心的缺乏,正在于認知的缺乏。其固然可以大膽創新,但難以恒久。傳承經典、再塑經典之杰出者,往往是最善學習、最敬重經典之人。孔子一生最大的貢獻,在于學習。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虛心學習,不恥下問,自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學而不厭”“三月不知肉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如此癡迷于學習,其傳承、再塑的經典因而也最多,對華夏文明的傳承影響也最大。 其次是發展經典、超越經典。這是經典傳承過程中的再升華。孔子廣泛學習,在“三墳”“五典”基礎上,整理出“六經”,成為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