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無論是教師自己創建的智能體,還是使用別人共享的智能體,反復訓練智能體的過程都極為重要。在訓練教育智能體運用到“教育微場景”時,可以參考實施“教育智能體四小行動”路線圖,即小場景、小研究、小智能體、小創新 近幾年,大模型技術以周為時間單位迅猛迭代升級發展,在一線教學中,教師使用大模型軟件已較為普遍,但使用中教師也需要面對大模型如何深入學科教學的具體問題,無法準確回答的現實問題。 為解決大模型的局限,通過發展聚焦專業學科的“教育專用模型”和面向具體教學場景的“教育智能體”,成為當前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準確性的發展趨勢和應用熱點。 具體來講,智能體通過利用預設指令和教學材料,結合檢索增強生成技術,引導大模型在特定場景中支持學生學習。 面對智能體的交互,包括合作、協調、執行等,教師如何用好智能體,又該如何管理好智能體,無疑成為教學實踐中教師面臨的新挑戰。1 教師如何快速認識并創建教育智能體 教師可以通過共享、創建、訓練三步驟,學習掌握智能體在教育中的應用。目前,多數大模型平臺都為用戶提供了創建和分享智能體的機制。教師可以搜索、學習和使用別人已經創建好的共享智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