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教授應邀做客生命科學學院“科學·人生”系列講座,做題為“以植物為友——我的科研和教育生涯”的報告,并與參加講座的生科院師生進行交流互動。講座由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楊仲南教授主持。

當耄耋之年的許智宏院士冒雨走進圖文中心二樓報告廳時,參加講座的近300名師生全體起立,報以長時間熱烈掌聲,向許院士致以生科學子最誠摯的歡迎,許智宏院士熱情地揮手致意。講座伊始,許智宏院士以“我為什么考北大”為引,開始了與同學們的“科學人生”分享。許院士追憶了童年時期的大自然和中學時代的生物課,這段時光和經歷催生了他對生物學的熱愛。報考大學時,年輕的許院士填報的志愿全都與生物、農林有關,最終被北京大學生物系錄取。在北大讀本科時,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實驗,許院士都十分注重實踐,這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對植物生長發育研究的濃厚興趣。許院士為大家展示了自己北大本科畢業論文的手寫草稿圖片,工整的字跡和細致的批注,引起現場同學們的一陣驚嘆。
隨后,許智宏院士回顧了自己在植生所學習工作并與植生所共同成長的激情歲月。1965年秋,許院士考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羅士韋教授門下后,他隨導師下鄉蹲點,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他都沒有放棄學習,白天勞動鍛煉,深夜挑燈夜讀。碩士畢業后,許院士留所工作,改革開放后前往英國訪學。回國后,面對基礎薄、條件差,許院士在艱苦中創業,申請到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在原生質體研究、植物生長發育及其激素調控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工作。許院士現場為大家展示了自己當年編著的專著和教材,與同事、學生一起工作學習的歷史影像,以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的“植物朋友”的照片。許院士總結自己的科研工作經歷,就是“向自然學習”,并希望同學們能從興趣和熱愛出發,再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從事科研事業,并鼓勵大家在農學這個廣闊天地施展才干。

接著,許智宏院士回憶了自己在中科院任副院長及在北大任校長的管理工作經歷,并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心得體會。許院士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談起,表示好的老師就像花園里的園丁,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修剪培育出美麗的花園風景。許院士指出,大學應該培養引領未來的人,通過大學的學習,學生應該更加懂自己、懂社會、懂中國、懂世界。他對大學生的成長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一是要有扎實的基礎和專業知識、二是要具有理性與批判性思維、三是要有全球視野、四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五是要有溝通能力。最后,許院士動情回顧了自己科研教育生涯中最引以為傲的人才培養工作,并為大家展示了自己與學生的珍貴合影。
在交流提問環節,現場學生踴躍舉手,近十位同學從“人生中最難忘的生活或科研經歷”“如何平衡個人興趣與國家社會需求”“如何平衡行政管理工作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時間精力”等方面與許智宏院士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許院士真情懇切地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

講座尾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謝月恒代表學院為許院士送上由學院特色社團園藝學堂學生專門制作的干花景觀相框。全場師生向許院士報以熱烈掌聲,這既是表達對院士的感謝,也是表達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以植物為友”精神、在生命科學領域做出成績的理想希望,更是生科學子做出的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的青春諾言。
(供稿、攝影:生命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