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一對科學家伉儷——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巫永睿和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文琴,做客生命科學學院“科學·人生”系列講座,帶來題為《高蛋白玉米育種的分子遺傳基礎》的報告。講座由生命科學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黃繼榮教授主持。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謝月恒和近三百位師生在圖文中心二樓報告廳聆聽了這場精彩的講座。

“我做過很多學術報告,但與這么多學生進行‘科學人生’的分享還是首次。”巫永睿研究員以求學科研生涯開篇,開啟了本次“科學人生”的分享。他深情回顧了在蘭州大學求學考研的艱辛之路和在中科院攻讀博士學位時自由探索與合作共贏的科研經歷;深度剖析了在湖州市掛職時思考人生規劃,決定重新投身充滿挑戰的科研之路的轉折過程;動情地回憶了在美國博士后工作期間,攜手王文琴老師在困境中的堅守與突破。巫永睿研究員真誠地建議同學們盡早規劃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并為之付出行動與努力。

講座中,巫永睿研究員講述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青年人才培養工作。作為導師,巫永睿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他關愛學生、因材施教,與學生互相成就,先后培養了6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指導的多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吳瑞獎學金”等。巫永睿研究員結合課題組成員的經歷,鼓勵同學們既要有雄心壯志,又要目標明確,練就一手絕活。
隨后,巫永睿研究員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大家介紹了他與王文琴教授課題組從事的玉米育種領域的工作。作為世界最高產的農作物之一,玉米的全球年產量高達12億噸,我國年產玉米2.7億噸。其中,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但由于不少雜交玉米籽粒的蛋白質含量不足8%,飼料中還需補充大豆蛋白。如果讓玉米的蛋白質含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節省下了800萬噸大豆。這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畜產養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如何提高玉米籽粒蛋白含量,一直是我國農業領域“卡脖子”難題。巫永睿與妻子王文琴歸國后,便投身這項充滿艱辛,但又無比光榮的夢想之路。經過十年磨劍,巫永睿研究員與王文琴教授終于從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質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關鍵變異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成功讓整株玉米的蛋白質含量接近翻倍。玉米籽實中的蛋白質含量從8%平均提升至14%,未來有望提高到20%。這一研究成果于2022年11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的第一篇玉米研究論文。在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巫永睿研究員積極與下游育種企業合作,推動高蛋白玉米種質產業化發展,繼續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而不停奮斗。
巫永睿研究員結合個人經歷和人才培養過程的心得,給予同學們五條“科學人生”建議:一是要趁早立志,自立自強;二是要做有挑戰性的工作,科學研究的天花板很高,只有不斷挑戰,才能實現更大發展空間;三是對自己要“狠”,通過長期堅持,實現從量到質的變化;四是要有計劃性,同時不斷進行階段性總結,時常檢查自己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五是要注意平衡感,在生活、社交等方面全面發展。
巫永睿研究員講座結束后,王文琴教授作了主題為《做真正的自己》的分享,并為大家播放了展現兩課題組近十年科研歷程的視頻《背后的故事》。王老師以“一萬小時定律”為切入點,結合個人學習科研經歷,進一步鼓勵大家高效學習、不斷嘗試,引導同學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科研道路。

在提問環節,近10位同學就“在國家需要與個人興趣之間如何選擇研究方向”“低年級學生如何盡早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訓練”等問題與兩位老師進行了深入熱烈的交流。
(供稿、攝影:生命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