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生命科學學院“科學·人生”系列講座第十七講通過騰訊會議線上舉行。南京大學校長助理、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建群教授應邀為300余名本科生作了主題為《植物-微生物相互關系等基因探索》的學術講座。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黃繼榮教授主持,院長楊仲南教授,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謝月恒出席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陳建群教授向同學們講述了從中學到大學教育模式的區別,就如何適應大學學習生活與同學們展開了交流,引導同學們認識學習的意義與真諦。陳建群教授表示:作為一個大學生,應當在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的同時找尋對成長有益的發展方向,思考自身未來規劃。
進入正式講座部分,陳建群教授首先介紹了生態學的本質與研究內容: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接下來以生物引出了生物與環境的概念,并結合當下的新冠疫情,闡述了病原與宿主的關系將會趨于和緩,需要以生物演化的視角去探究演化歷程中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隨后,陳建群教授就植物如何應對多樣化病原入侵這一問題,從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植物NLR抗病基因的起源:
陳建群教授重點講述了基因研究的實驗方法,在陳建群教授的耐心講解下,同學們意識到了科學研究的不易,也學習到了獨屬于植物的NLR抗病基因的起源過程。
植物NLR抗病基因的選擇與生態適應:
陳建群教授以不同演化分支的被子植物適應水生、寄生和食蟲等特殊環境的例子,從多角度論述,揭示了信號通路基因的丟失不僅是NLR基因TNL亞類在物種演化中頻繁丟失的驅動因素,也是導致NLR基因數量減少的重要內在機制,讓同學們對NLR的表達量隨著環境而不同這一生態適應現象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植物NLR抗病基因的演化:
從NLR抗病基因演化這一宏觀視角出發,陳建群教授以豆科植物為例,重點講解了植物NLR抗病基因的演化特點、演化關系和演化歷程三個方面,介紹道:植物與病原“軍備競賽”式的相互作用是驅動植物適應性演化的重要動力之一。與此同時,陳建群教授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他所在的團隊揭示的植物抗病基因適應性演化新機制。
最后,同學們積極提問和陳建群教授互動交流,表現出對NLR抗病基因這一課題的濃厚興趣以及對科學問題的探索追求。楊仲南教授、黃繼榮教授也參與其中,積極討論,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結束,參加講座的生科學子都獲益良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一直以來,生命科學學院堅持打造科研育人品牌項目——“科學·人生”講座,不但讓同學們通過講座了解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和最新動態,更是通過與名師大家的“面對面”交流,培養學生矢志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未來,學院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扎實推進科研育人,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供稿、圖片:生命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