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春成在《夜晚的潛水艇》中寫道:“國慶時回了趟老家。老房間的舊床實在是太好睡了。隨便一個睡姿里,都重疊著以往時光里無數個我的同一姿態。從小到大,一層套一層,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我覺得格外充實,安適。床是柔軟的湖面,我靜悄悄沉下去,在這秋日的午后。”為什么回到老家就睡得格外香?以前說不清原因,看到這段深有感觸。陳春成筆下的“隨便一個睡姿里,都重疊著以往時光里無數個我的同一姿態”,恰似一場與過往自我的隱秘重逢。那柔軟的床面,成了承載記憶的湖面,也讓我們觸摸到情感安全感最本真的模樣。
對人類來說,情感安全感如同心理免疫系統,短期內促進認知與社會化發展,長期構成健康人格的底色。當我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到不安,在生活的風浪里迷茫無措時,那份對“熟悉”的渴望,對“歸屬”的追尋,便會愈發強烈。老家的舊床之所以令人安睡,正是因為它承載著無數的回憶,凝聚著親情的溫度,構筑起了一個讓人無需設防、全然放松的情感空間。在教育的世界里,同樣需要這樣承載情感安全感的空間,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心靈的“故鄉”。
失落的故園:消滅空間詩性的當代教育之殤
現代教育建筑群猶如冰冷的鋼筋水泥迷宮,標準化教室排列成嚴密的蜂窩結構。在優績主義的驅動下,學校教育空間里還充斥了桎梏般的“空間規訓”:教學樓走廊里懸掛著精確到分鐘的作息時刻表,學生們在監控攝像頭下完成“高效學習”的程式化表演。課桌間距的精確計算、行走路線的清晰標識、集體行動的明確指令,構成了密不透風的控制網絡。這些規訓將教育異化為福柯筆下的“全景敞視監獄”,學生成為被觀察、被量化的客體。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指出:“閣樓儲存童年幻想,地窖孕育原始恐懼”,而當代教育建筑正在消滅這種空間詩性。
空間詩性的消亡和技術規訓的異化,讓師生成為教育場域中的精神漂泊者。當技術理性將學校異化為數據工廠,當內卷競爭的焦慮撕碎童年的星空,教育如何重建“吾鄉”般的情感安全基地?老屋舊床上的安適睡眠,恰是這種教育理想的具象化表達:在記憶與現實的疊合處,身體找到了無需設防的棲息之所。
心安于何處:吾鄉就在讓孩子感到安全、真實、被理解的瞬間
在教育中重構情感安全感,需要建構富有彈性的、會呼吸的校園空間。我們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覓到這樣的安心智慧。徽州古書院“傍山而居,臨水而讀”的空間格局,暗藏中國教育的原型密碼:耕地的踏實感與讀書的超越性構成互補結構。王陽明“事上磨煉”的教育哲學,既強調田間的篤實踐履(卷),又注重靜坐的心性涵養(舒),這種張弛之道正是情感安全感的培育土壤。上海市實驗學校建設的附屬東灘和嘉定分校的校園里充分借鑒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營造法式:既有明確的功能分區(教室),又有模糊的過渡地帶(連廊);既有規整的直線路徑(學科體系),又有蜿蜒的曲徑通幽(跨學科項目),形成了富有“呼吸感的校園”,她在標準化教室外設置樹屋討論區、草坪自習區、廊道展覽區等多態空間,讓教育節奏自然流轉于專注與放松之間。
在教育中重構情感安全感,需要讓教學突破物理空間,走進熱氣騰騰的生活。在上海的課改中,我們見到了生物課搬進社區菜場,孩子們捧著檢測設備檢驗果蔬農藥殘留的同時讀懂了食物里程背后的生態倫理。英語老師帶著學生在早點鋪錄制“中國包子的一百種表達”,騰騰熱氣模糊了語言的邊界,卻讓文化認同在面團發酵中愈發清晰。在黃浦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里,初中生測繪的不只是建筑平面圖,更補全了移民滬上的族譜記憶;幼兒園的膳育課上,孩子們揉捏的不只是陶泥飯團,更是對母親廚房記憶的溫柔復刻。知識唯有經過生活酶的催化,才能轉化為滋養心靈的葡萄糖。當化學方程式在腌菜壇里咕嘟冒泡,當三角函數在瓦匠吊線中顯影,當歷史長河、族群記憶在祖孫對話里泛起微波,那些被生活焐熱的知識,終將在心靈深處筑起溫暖的巢穴。
在教育中重構情感安全感,需要重建師生關系的情感聯結。重建情感安全需要教育者成為人性的陶匠。當代教育中情感安全感的瓦解,本質上源于教育中“聽故事的人”的消失。師生關系的情感聯結,是教師批改作業時多寫的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是學生鼓起勇氣坦露困惑后收到的凝視與頷首,是課堂討論時允許真理暫時懸置的寬容。蘇格拉底用產婆術接生真理時,智慧總是裹挾著溫度降臨的。宋代書院的山長批注生徒的課業,朱砂圈點處必定附上溫言勉語。知識從來不是冰冷的符號,當它在師生眼波間流轉時,會自然生長出血肉的溫度。長寧區江蘇路第五小學推行十多年的“情緒氣象站”項目令人贊嘆:孩子們每天早上走進教室時選擇不同顏色的心情小棒表達心情,老師們則據此調整教育教學的節奏和開展個別化的教育。這種看似簡單的設計,實則構建了情感流動的教育生態。美國心理學家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在此得到具象化呈現:當教育空間允許情感的真實表達,心靈的歸途便有了溫暖的驛站。
情感安全感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在時光的長河中持續積累。教育者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創造情感聯結的機會。當我們以蘇軾的智慧觀照教育,終將領悟:真正的“吾鄉”不在他處,而在每個讓孩子感到安全、真實、被理解的“心安”瞬間。這些瞬間如同老屋床墊里的彈簧,默默托舉著無數個輾轉反側的靈魂,在時光的褶皺里織就永恒的精神原鄉。

(本文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教務處長,教育學教授、博導)
鏈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055988943680946117&item_id=6055988943680946117&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