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校工會、婦委會聯合校檔案館(博物館、校史館),以“格物致知·行而至遠”為主題,舉辦國際博物館日特別活動。上海市教育工會常務副主席朱姝、副主席南少華來到活動現場,與百組師生家庭共赴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活動通過“主題導覽”“非遺集市”“沉浸參觀體驗”三大板塊,讓參與者在陶藝彩繪、碑帖傳拓、漢服展演中觸摸歷史脈絡,為親子家庭打造了一場融合歷史底蘊與現代創意的文化盛宴,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交融。

參與者們從“主題導覽”中了解到,“格物致知” 強調探究事物原理以獲取真知,“行而至遠” 指經由實踐方能達成遠大目標。本次活動以 “格物致知” 為主題,既契合博物館的主旨,又傳遞出活動對參與者所期望產生的影響,彰顯了活動的初心。

“非遺集市”活動現場以水彩為主色調,搭配國風裝飾,營造出清新靈動的氛圍。在“簽繪雅韻”區,孩子們執筆題寫詩句,將古典詩詞融入書簽設計;“妙手丹青”板塊中,陶坯彩繪、碑帖傳拓等非遺技藝吸引眾多小藝術家駐足,一幅幅稚趣盎然的作品詮釋著傳統工藝的新生;“霓裳羽衣”展區則化身漢服秀場,身著紅綠襦裙的小演員們翩然起舞,朱漆發冠與團扇搖曳生姿,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時光。

“沉浸參觀體驗活動”設計角色扮演、古風游戲等沉浸式環節,寓教于樂,以“大手牽小手”為理念,家長與孩子攜手穿行于仿古展陳間,在玻璃展柜前細品古籍善本,在互動問答中解鎖文物背后的故事。孩子通過沉浸式參與,不僅了解了文物故事,更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

活動主辦方校工會副主席、婦委會主任張紅英和校檔案館副館長柏樺表示,本次活動通過場景化展陳與跨代際協作,成功搭建傳統文化與少兒教育的橋梁;未來我校將深耕品牌賦能文化傳承,聯動更多文化機構,推出系列研學項目;計劃引入數字化展陳技術,打造虛擬博物館課堂;開設非遺大師講堂,推動傳統技藝進校園;并持續開展漢服文化周、節氣美學課等活動,讓文化自信在兒童心中生根發芽。數據顯示,20個“沉浸式參觀體驗”名額一經開放即告罄,足見我校師生對美育實踐的高度關注。

此次“快樂童夢”活動不僅是一次傳統文化的生動課堂,更是新時代美育創新的積極探索。通過親子共游、多維實踐,孩子們在游戲中觸摸歷史脈絡,在創作中涵養文化基因。期待未來更多力量加入,以童心為火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綻放時代光彩。
(供稿、攝影:婦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