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對外漢語學院舉辦了兩場高端學術講座,前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與現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日本大阪大學古川裕教授聯袂開講。活動由對外漢語學院副院長李文浩主持,吸引了近百名師生參與,現場學術氛圍濃厚。
陸儉明教授以《國際中文教育中部分詞匯、語法問題的解析》為題,分析了國際中文教育面臨的新形勢,闡釋了國際中文教育的性質和使命。隨后,他結合語言學相關理論,重點解析了一線教師遇到的若干教學難題。例如,為什么可以說“元旦左右”,而不能說“春節左右”。“我女朋友”和“我的女朋友”有什么區別?“搞”“敲”“嵩”都有個“高”,為什么讀音有很大差別?最后,陸儉明教授指出,國際中文教師需具備扎實的漢語言文字學功底、語言學理論素養、教育心理學基礎及文化傳播能力。他還建議教師樹立“研究型教學”理念,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主動記錄、分析教學中的真實案例,推動本體研究與教學實踐的雙向賦能。

古川裕教授在《從中文教學的難點看教學語法》的報告中,聚焦于動補短語這一習得難點。通過漢語、日語、英語表達策略的對比,揭示了動補短語的偏誤成因。此外,古川裕教授還通過“武松打死了一只老虎”“他從教室走出來”等語例,分析了動補短語的語義特點及漢語二語學習者的認知難點。他還特別指出,教學語法的目標是讓學習者通過感性來理解語法規律,由此培養目的語的語感。為了提高學習者的感性認識,可以適當應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在交流互動環節,現場師生就語音規范、方言保護、動補短語等問題進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討。講座最后,李文浩教授作了總結發言,并向專家們表示感謝。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與會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專家們對教學與習得難點的深入剖析,既為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又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發,實現了教學與研究的協同共進。

(供稿、攝影:對外漢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