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3日是第24個全國愛耳日,由上海師范大學老教協、退教協、人文學院語言智能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聽力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聽力與言語康復系、上海第八人民醫院社工部及“百雁”助聾關愛門診志愿服務團隊共同協辦的“青老攜手、銀鈴增輝”主題活動日前在徐匯校區人文實驗中心舉辦。校老教協、退教協秘書長兼常務副會長單冠初教授和5位副會長,以及人文、教育、外語、哲法等16個分會長、校離退休工作處副部長奚粉華、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陳重來、副院長劉暢、院黨委委員、組織員戚靜、語言智能實驗室及老年言聽實踐創新團隊負責老師沈向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聽力中心主任及醫學技術學院聽力與言語康復系執行主任黃治物和九院聽力中心主管技師黃美萍、人文學院輔導員、智慧老人公益項目成員及銀鈴志愿服務隊出席了活動。

本次活動是繼今年1月8日人文學院第一支部和退休支部啟動“時光不老、銀齡增輝”項目后的進一步深化和向全校及社區拓展,通過“文醫交叉賦能、青老雙向互動、研用閉環轉化”的創新模式,聚焦老年聽力言語健康與智慧助老需求,構建覆蓋篩查、干預、隨訪的全鏈條健康服務體系。校老教協副會長丁光勛教授以親歷者視角回顧項目首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親身體驗到智能篩查技術的高效精準。此次集結多方力量,正是要將這份科技紅利輻射至更廣泛的銀齡群體。”他見證了青老攜手、科技助老服務從小范圍試點向規模化服務的跨越。


活動日程分三大板塊,包括項目和團隊介紹、健康服務與科普活動以及長期發展規劃座談會。科研團隊、志愿者團隊以及退休組織三方力量聯合,為老年人提供“聽力早餐、言語午餐、認知晚餐”健康檢查三件套,建立專屬“健康軌跡檔案、檢查咨詢干預通道、志愿對口服務”三項特色服務。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專家現場解讀檢測結果并提供健康指導,銀鈴護衛隊科技服務團同步展開聽力言語健康科普,人文學院智慧老人公益項目成員介紹了信息化助老體系并開展助老信息服務。丁光勛主持總結座談并提出優化方向,希望后續活動可重點覆蓋65-80歲、尚有健康干預時機的老年群體,通過分層服務提升資源效能。劉暢代表學院對各單位協同推進項目落地表示感謝,并強調學院將持續整合資源,為項目的技術研發與民生轉化提供堅實支撐。校協會副會長郭魯申建議各分會會長細致摸排各分會會員年齡分布和實際人數,積極發動分會成員,每周的活動可以三五個協會一起組織參與,他提出“健康聯盟”計劃,為項目推廣注入實踐智慧。


項目將用三年行動深化服務能級,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申報為契機,推動成果惠及長三角老年群體。項目組積極規劃“聽力言語健康守護計劃”戰略路徑,2025年作為筑基年,完成校內18個分會全覆蓋,建立標準化服務流程;2026年作為拓點年,聯合周邊社區推廣移動篩查,培訓100名健康專員;2027年作為普惠年,推動服務納入上海老齡健康實事工程,年受益群體破萬人次。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