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現代教育治理”重點創新團隊舉辦主題為“數字化轉型與現代教育治理”的高端論壇。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范國睿,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胡建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吳峰,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督導室主任焦小峰,美國猶他大學教育學院Andrea Rorrer教授、加州大學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常桐善研究員等國內外專家學者五十余人以線上線下方式參會,共同探討數字化轉型與現代教育治理的使命與前景。主論壇由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夏惠賢主持。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教授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并作了題為“數字賦能終身教育:更公平、更適需、更智能”的主旨演講。她指出,上海今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學習型城市獎,標志著上海學習型城市步入2.0時代,未來的上海卓越學習型城市建設將更為關注每個人一生中不同階段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更為關注線上線下銜接融通的靈活化學習形式、更為關注打造智能全媒體資源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數字賦能終身教育能夠使終身教育更公平、更適需、更智能。更公平意味著讓學習者不落后于時代,更適需意味著推動人人、時時、處處學習,更智能意味著讓終身學習更易發生。未來將致力于共建面向人人終身學習的智慧學境,打造“生活伴隨學習、學習伴隨生活”的終身教育元宇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教授在題為《治理:語意演變與實踐空間》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教育治理體系構建策略:一是推動理念變革,倡導契約精神、共同行動、共同分享的治理理念;二是優化網絡環境,以“物聯、數聯、智聯”為目標,推進5G+云網融合,優化升級教育信息網絡基礎環境;三是加強數據中心建設,建設國家教育數字資源中心,打破“數據孤島”,整合校內外和社會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資源目錄,同時采集巨量、全樣、即時數據,并實施智能、精準、趨勢判斷與推送;四是構建互認機制,實施分級授權和多重認證;五是筑牢安全體系,注重倫理保障、應急管理和容災備份。未來,我們將依托新獲批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試點)——教育大數據與教育決策實驗室,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教育治理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范國睿教授在主題演講中討論了“智能治理與教育制度變革”問題,指出數字化轉型與新教育生態體現出智能化、感知化、體驗化、泛在化、終身化的特點,并呈現出“元宇宙”的世界藍圖。智能教育治理內含“開放與私密”“控制與自由”“統一與差異”“效率與人文”“便捷與安全”等內在矛盾。智能時代的教育治理面臨智能教育倫理規范短缺、智能教育資源與技術標準短缺、資源配置機制短缺、智能教育評價制度短缺等新挑戰。推動基于智能治理的教育制度變革,一方面要走向適應智能時代的特殊環境,構建基于智能技術的教育新生態、新秩序、新體系;另一方面要堅守智能時代的人文精神,倡導智能教育、技術治理、智能治理堅持以人為中心,為人的生命成長與健康發展服務。

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發表了“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智’在何處?”的主題演講,系統介紹了上海中學立足于建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創新型高中的發展追求、推進數字技術環境生態建構的實踐探索。上海中學的智慧校園建設突出五方面特點,一是“智”在學生為本,二是“智”在融合創新,三是“智”在系統治理,四是“智”在學習空間,五是“智”在評價導向。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一方面需要關注選擇、關注個性、關注精準,為未來高水平人才賦能;另一方面需要關注“學科強基+跨學科中心”,為學生開展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項目研究提供孵化環境。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督導室副主任戴勇在題為“大數據時代的高校督導評價改革”演講中指出,教育督導評價是一項數據密集型工作,大數據時代到來必將驅動新的督導評價范式變革。上海高校分類評價的數據治理探索表明,上海已構建形成各安其位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并初步健全各顯所長的高校分類評價模式,與此同時上海高校分類評價離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還有不少路要走。比如:數據采集仍然較大程度上靠人工填報,數據類型仍然是結構化數據,數據大都并非全樣本等。未來建立適應時代需求和用好時代機遇的新督導評價范式,需要厚實督導評價的監測基礎,實現評估監測歸口管理,切實推進數據共享共用,提升高校的數據治理能力,加強督導評價的學科支撐。

美國猶他大學教育學院教授Andrea Rorrer在題為《Wrangling Research and Data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Improvement 》的演講中,分享了美國猶他大學教育政策中心(UEPC)的研究經驗和工作模式。該中心主要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猶他州豐富的教育數據,為不同層次的目標受眾定制信息,改進教育實踐,提升教育決策質量,致力于提高所有兒童和成人的教育公平性和卓越性,并具體分享了“數學課程參與者的人口學特征分析”和“STEM項目圖景的長時段分析”兩個重要項目的研究成果及政策應用。

當天下午,會議舉行了三場主題分別為“數字化轉型與基礎教育生態優化”“數字化轉型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數字化轉型與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平行分論壇。

在“數字化轉型與基礎教育生態優化”分論壇上,美國猶他大學教育學院倪詠梅教授分享了美國高校“教育領導專業設置和質量的關系”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組間分析和混合效應模型分析,加深了對教育領導專業設置以及質量的理解。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姚繼軍作了“基于證據的區域教育質量提升:以江蘇為例”的報告,從數據支撐體系的構建、“雙減”工作的落實、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指標體系的設立等方面展現了循證改革所獲得的實際成果。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李濤教授認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以數字化為基礎,伴隨著網絡化、智能化不斷演進的螺旋式發展過程;疫情后在線教育大發展促進了教育數字化的轉型,數字化轉型下的在線教育正在引發全球教育思維和教育文化深層次改革,需要厘清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上海師范大學教務處楊帆副處長分享了“上海空中課堂大規模在線教學質量分析”的研究結果,展示了上??罩姓n堂的課程設置、平臺支持、教學模式、學習效果、立德樹人成效等方面的優點和不足,提出要繼續推進基于融合理論的教學與評價改革,形成數據驅動的教育變革機制。上海實驗學校黨委副書記陳慧博士展示了該校國際部打造“教育信息化示范性項目”的愿景,并從電子化課程內容、教師在線課堂、互動教學工具箱、在線精編題庫、學習數據可視化報告等方面介紹了有關“數字課堂”的應用成果。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曉峰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陶媛博士分別作了“學校診斷評估: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網絡化治理中的教育檢查:基于中國合作學校改進的證據”的報告。

在“數字化轉型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分論壇上,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董秀華研究員指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決策應變,需要建立一個能支撐實時感知變化、實時分析變化、實時制定最優決策,并能將決策自動執行的數字化平臺,可以通過數據積累的整合打通、大數據采集、數據挖掘等方面加以應對。加州大學院校研究中心常桐善研究員結合美國高等教育運行模式作了“美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報告,提出從科學決策效能、戰略規劃效能、自由可持續性能力、問責效能、院校效能評價力五個維度提升治理效能,強調未來需要迫切解決數字戰略方面的問題,包括數字文化、價值觀數字化技能等。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陳濤指出數字化時代教育技術的去主體化、去個性化、去隱私化等焦慮問題,提出教育技術焦慮消解的根本策略是應對政府、市場、學校三者關系的重構。北京理工大學劉進副研究員認為,大數據方法的引入,在自然實驗和因果推斷方面極具前景,并以教師流動、學生學習兩類大數據研究為案例,說明大數據方法對教育研究范式、研究過程、研究結果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教育大數據研究具備與傳統各類研究方法融合的價值。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胡建華作了“校院關系: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節點”的演講,認為長期形成的高校管理行政化特征仍然在高校辦學運行過程中發揮著影響甚至主導作用,只有形成良好的學院內部治理結構、擴大學院辦學自主權、調整校院關系的改革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也才能為繁榮學術創造更加合適的制度環境?!吨貞c高教研究》編輯部張海生博士、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胡仲勛博士分別作了“論人工智能對大學治理的影響效應”“基于多元學習成果數據的本科生類型學建構:高校學生評價改革的新視角”的報告。

在“數字化轉型與學習型城市建設”分論壇上,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劉驥教授進行了《數字化社會與新經濟不確定性下的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演講,圍繞學習型城市的核心組成部分,介紹了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公民三個方面的特征和舉措,提出學習型城市的建設需要凝聚社區、企業、公民三方合力,促進人才培養,提高社會參與,營造學習型社會氛圍。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曉提出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全球數字化技能培訓存在著現實困境,數字化技能培訓需要政府構建頂層設計與保障激勵,需要企業積極參與建設、實現合作共贏,需要培訓方開展模式革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歐陽忠明教授認為在時代、技術的蓬勃發展中,部分老年群體正在逐漸成為“信息孤島”,邊緣于數字化社會,提出可以通過代際學習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提高老年人的數字素養,實現終身學習。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吳峰教授認為數字化學習帶來雙重互聯網紅利,數字技術在社會知識生產與知識管理中發揮核心作用,可以通過理論、方法、技術和管理建構起企業數字學習工作者的知識體系。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于文浩副教授作了《工作場所學習的數字化轉型:重塑學習型組織》的演講,介紹了學習型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工作場所學習、數字化轉型和學習型組織重塑等議題。上海市長寧社區學院副院長丁海珍、上海師范大學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吳旻瑜博士分別分享了《數字賦能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探索與思考》《生態重構與數字化轉型——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一些思考》的報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楊九詮、華東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朱軍文、《開放教育研究》編輯部主任徐輝富分別擔任分論壇點評嘉賓,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魏峰教授、黃海濤教授、徐雄偉教授主持了平行分論壇。
上海作為數字化轉型示范區,于2021年10月發布了《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數字化轉型是鞏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關鍵之舉,數字化轉型也將全面帶動教育治理模式創新。在此背景下,上海師范大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艾F代教育治理”重點創新團隊舉辦本次高端論壇,是對這一重要問題的積極回應。
(供稿、攝影: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