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建設文化強國,客觀上要求涌現出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都市,提升國家軟實力必然要著眼于提升城市軟實力。其中,以文化場景營城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
像電影導演那樣
涵泳空間中的各種元素
喬爾·科特金曾將“全球城市”的特征概括為神圣、安全、繁忙。在他看來,一座城市要成為世界名城,必須具備精神、政治、經濟三個方面的特質,缺一不可。相對應的,作為城市中的人,其對城市的訴求,天然地包括:對安全與秩序的追求、對產業與財富的渴望、對美好生活體驗的向往。
在不同時代,營造城市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農業時代以安全秩序為中心,工業時代以經濟增長為重心,后工業時代以美好生活為導向。從全球范圍來看,西方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已進入后工業發展階段。如果說,工業時代城市競爭的因素涵括了城市規模、經濟總量、基礎設施、工廠數量、資源豐富程度等,那么,到了后工業時代,生活品質、創新能力、空間舒適度、文化愉悅性等因素的權重將不斷攀升。

居民參觀永嘉新村特展。 朱雅萍 攝影
工業時代,人隨產走,城市發展邏輯是“產—人—城”。后工業時代,產隨人行,城市發展邏輯變成“城—人—產”。在此趨勢下,只有營造綠色、健康、宜居、舒適、有趣的高品質城市空間,人口和人才方能近悅遠來;只有“精筑城”以“廣聚人”“興產業”,城市才能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
文化場景之所以能用于高品質城市空間營造,是因為文化場景不僅將空間中的舒適物、設施、活動、服務等進行了集成,還充分考慮了文化場景呈現的價值觀,及其可以激發的價值認同。這些元素不僅可以充分地與周邊社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相適配、相融合,還可以表現出一個地方的美學品位和生活方式。這就要求城市營建者將城市空間的建造放置到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活、生態體系中去考慮。
要像電影導演那樣,去涵泳空間中的各種主客觀元素——既精心調配對白、場地、道具、音樂、服裝、演員等因素,使之發生一系列奇妙的化學反應,又充分斟酌希望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感覺與情感沖擊到底是什么。

一名工人在新加坡濱海灣藝術中心的屋頂上進行清潔工作。這個集劇院、音樂廳、酒店、購物中心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外形似榴蓮。 新華社圖
以卓越的文化引領能力
吸引人才安家落戶
上海從“十五”計劃開始建設國際性文化交流中心,到“十二五”規劃明確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頂層政策話語因時而變卻又一脈相承。在筆者看來,經過多年的奮斗與探索,上海已形成了競爭性和民生性兩大類型的文化場景。
從競爭性文化場景而言,上海突出了都市型、綜合性、國際化特色。通過將都市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打造了一系列都市文旅IP,如“一江一河游覽”“建筑可閱讀”“演藝大世界”“海派城市考古”等。與此同時,上海通過文化節展賽評活動,如上海電視節、上海雙年展、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等,提升了城市文化場景的競爭力和認可度。此外,上海注重數字文化場景的搭建,力促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生態聚集、場景延展、出海加速等方面展現出強勁的動力。
從民生性文化場景而言,上海積極參與全球層面的文化對話、合作與競爭。不僅建成了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標,如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等,且十分注重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品質化,在城市基層社區積極布局公共文化空間。徐家匯書院、我嘉書房、燈塔書房等新空間不僅人氣足,也在向“文化名片”邁進。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組織的活動、提供的服務,不僅與社區、地方文化融合,也形成了一個個獨特的文化場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高品質的文化體驗。

一名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外籍人士在國風市集上體驗中國茶道。 資料圖片
在文化場景營城的實踐中,國內外不乏探索者和同行者。國外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蘇黎世、多倫多,國內的成都、長沙、西安、北京等,在運用文化場景營城方面均各有特色、可圈可點。多多學習、比對之余,筆者認為,下一步,上海可在既有的探索基礎上繼續發力——
通過競爭性文化場景的精心營造,擴大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以卓越的文化生產、知識生產和生活方式引領能力,吸引頂級的創意人才及后起之秀落戶上海工作與生活,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與繁榮;
通過聚焦民生性文化場景的營造,立足廣大市民所居住的社區,通過居住環境的藝術化更新、文化場館的精心營運、文化活動的精耕細作、文化服務的竭誠提供,來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大家的科學、文化、藝術素養,全方位促進市民精神狀態、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現代化,最終以人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鏈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26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