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31日,由上海市高校創新團隊“文化轉型與現代中國”、上海市高峰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主辦,《探索與爭鳴》與《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共同協辦的“20 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文化”研討會暨首屆“都市文化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四場專題會議在我校舉辦。

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廈門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韓國國立木浦大學、日本關西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珀契斯分校等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深專家、中青年學者,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研討與交流。來自文學、電影、歷史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圍繞“20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文化”這一主題,力求從跨學科的視角探尋新的研究空間。
10月30日上午,會議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匯校區西區會議中心開幕。我校人文學院何明敏副教授主持開幕式,學校社科處處長、“文化轉型與現代中國”創新團隊負責人董麗敏教授和協辦方代表《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編審分別致辭。

董麗敏教授代表創新團隊對國內外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與熱烈的歡迎。她介紹了首屆“都市文化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總體設計,并表示希望借助“都市文化”這一核心領域切入到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思考,包括如何在在地化的視野中去打開和使用“都市”相關分析概念,如何在復合性的研究格局中去把握作為綜合體的“都市”,如何重返政治經濟學格局進一步都市中的“人”的復雜性,都有待于進一步推進。

作為這一系列會議的見證者,葉祝弟主編對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葉主編先是指出,通過梳理近20年來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對于21世紀以來的上海文學研究而言,2002年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年份。接著,在總結前輩學人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之上,他進一步提出當下青年學人推進城市文學研究所面s臨的困境與挑戰。葉主編表示,科研部門搭臺,高質量的研究群體加有眼光的編輯,相互鼎立,形成學術共同體、思想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是研究不斷推陳出新的重要保證。而作為青年學人,面對城市日新月異,城市文學研究卻越來越碎片化、模式化和潮流化的困境,或應追問究竟如何抵達城市文學研究的意識深度,探求城市文學研究的靈魂。

開幕式之后,在華東師范大學毛尖教授的主持之下,來自復旦大學的陳建華教授、北京大學的李道新教授、韓國國立木浦大學的林春城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的羅崗教授和香港樹仁大學的何其亮教授依次發表主旨演講。

陳建華教授發表題為《夭折的傳統——<閻瑞生>與新文化、城市與寫實主義》的演講,圍繞中國首部長故事片《閻瑞生》,結合當時報刊上的廣告、劇照,就影片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以及所呈現的城市景觀與“逼真”觀念展開深入的解讀。陳教授指出,《閻瑞生》及其背后的早期電影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更具現代觀念。實景實地的拍攝方式以及城市景觀的再現則彰顯出電影的“逼真”觀念,其中城市的全景鏡像含有對物自體的興趣,具有“吸引力電影”特色,而“逼真”代表一種“眼見為實”的觀念,對其意識形態的知識考古可追溯到晚清以來對世界的科學、實證的認知方式。

李道新教授的演講題目是《都市影像的同質化與中國英雄的缺席》。他從卡西爾《神話思維》當中的英雄命題,以及齊澤克《真實眼淚之可怖:基耶洛夫斯基的電影》當中關于“最后一分鐘營救”的話題切入,在立足于中國電影史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電影創作現狀,就中國當代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同質化與英雄的缺席這兩方面的問題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展開分析。在李教授看來,當代都市以其差異性和不確定性回應并且呼喚著早就席卷全球的“超級英雄電影”,正如好萊塢的超級英雄們都以其超人一般的全知視野和全能動力跟都市共生,但在中國電影中都市與英雄卻是相互排斥的。他認為,面向未來的文化技術所孕育的、一種都市氣質的中國英雄,在中國電影里還沒有真正的鋪展開來。

林春城教授發表題為《文學人類學的可能性與上海民族志——以<海上花列傳><子夜><長恨歌>為個案》的演講,從“上海文學和文學上海”、“民族志書寫與虛構化”、“文學人類學和上海民族志”三個方面展開,通過文本分析考察上海民族志。林教授的研究借鑒文學人類學的方法,嘗試將通常被認為是虛構的小說文本設定為民族志文本。林教授認為,正如民族志的書寫帶有文學性質,文學 研究也可以借用民族志的概念,例如將傳記視為生涯史,小說家視為調查當地的民族志學者,小說文本視為民族志,作品人物設定為信息提供者。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本和作家都能視為民族志和民族志學者,最重要的是參與觀察的觀察者視角。

羅崗教授發表題為《走(不)出“摩登敘事”:近年來上海城市文學與文化研究之省思》的演講。羅教授認為,《上海摩登》其實內含更多關于上海研究的活力與潛力,應在更開闊的視野下去理解“摩登敘事”。他將既有相關研究分為三種路向,即“摩登深化”、“摩登革命”和“摩登猶在”,從中可以看到如今的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走出狹義的“摩登敘事”。羅教授指出,對于今天的上海,應將之置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過程加以把握,由此進一步探索“中國式現代”與“上海文化”之間的動態復雜的關系。

何其亮教授發表題為Cinema,colonialism ,and contact zone: the movie theater and city governance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的演講,圍繞二十世紀初上海電影院的興起及其建筑、管理,深入探討電影與城市的關系。在電影研究從文本的電影轉向社會史的電影這一背景之下,電影被視為是社會變遷的重要部分,電影史也將放映、觀影史納入其中。何教授指出,觀影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行為,具有其文化特殊性,觀影習慣的形成可視作一個規訓的過程,而電影院在上海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原先種族隔絕的狀態,使其成為中國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接觸地帶。
10月30日下午至10月31日上午,與會學者分別圍繞“城市文藝及其流變”,“情感分析與城市經驗”,“性別、空間與城市敘事”,“上海影像與電影文化”和“跨媒介的都市敘事”,這五個議題展開討論與交流。

第一組的討論主題為“城市文藝及其流變”,由葉祝弟編審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王秀濤教授發表題為《重建城市文藝》的報告,探討1950年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出版的文學作品的處理運動,指出運動意在重建城市文藝的格局和秩序,確立城市文藝發展的革命方向。上海交通大學王宇平副教授的報告題為《從上海狐步舞到香港曼波:歌舞女郎翻轉“新感覺”》,探討新感覺派的都市經驗、文學資源與美學呈現如何流轉至1950-1960年代的香港文學與電影中。中山大學林崢副教授則以《珠三角城中村:未完成的現代性》為題,通過相關題材的文藝作品考察珠三角城中村所象征的一種“未完成的現代性”。
華東師范大學倪文尖副教授對以上三篇論文作出評議,認為它們或以扎實的史料見長,或以鮮明的問題意識見長,或以二者結合見長,但對史料的處理、文本的解讀仍應注意研究對象所處語境的復雜性。

第二組的討論主題為“情感分析與城市經驗”,由《探索與爭鳴》的屠毅力編輯主持。首先,山東大學趙坤副教授發表題為《情感記憶的“片斷”歷史——作為回憶性文本的<商市街>及其表意功能》的報告,她將《商市街》視作為回憶性文本,通過分析其中的抒情表意方式與表意功能,考察敘述主體和經驗主體之間的關系。南開大學講師陳琰嬌的題目是《<樂隊的夏天>與情感客體化:音樂綜藝的“情感現場”主義》,文章以《樂隊的夏天》為例,提出音樂綜藝創造了新的音樂場景——“情感現場”,而情感現場正在改變流行音樂的情感結構。嘉興學院周敏副教授的報告以《網絡小說“爽感”模式反思——以“都市文”為中心》為題,主要通過“都市文”探討“爽感”及其背后對都市的想象,并嘗試反思近些年一味追求“爽文”寫作所出現的一些“癥候”。
華東師范大學張春田副教授和黃銳杰博士對本組發言作出評議。張春田認為從文化記憶的視角切入,為理解《商市街》打開了新的面向,但可能蕭紅對城市的敞開度是有限的;對于文化研究,應予以批判性的分析。黃銳杰指出在對都市爽文進行類型化分析之后,可以進一步追問都市文反類型敘事背后的深層原因。

第三組的討論主題為“性別、空間與城市敘事”,由上海師范大學講師劉欣玥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后李星辰的報告以《上海石庫門:夏衍劇作中典型空間的形態與功能—兼談夏衍的空間意識》為題,考察夏衍劇作中的石庫門空間所具有的結構、敘事與表意功能,以及這一空間所承載的城市體驗與想象。中南大學助理研究員姜瑀的報告題目是《當代青年女性創作的城市情感關系敘事》為題,文章以當下青年女作家的城市書寫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其中的女性友誼、親密關系和母女關系以揭示新一代城市女性的生存狀態。廈門大學講師景欣悅則是以《返回鄉村與失效的城市幻象——試論鐵凝小說的城鄉敘事》為題,通過對鐵凝城鄉小說的文本細讀,提出其相關創作旨在呈現城市化語境下中國人的心靈悸蕩與文化選擇。
華東師范大學講師黃銳杰、南開大學劉堃副教授對本組發言作出評議。黃銳杰建議聯系夏衍的黨組織工作經驗深入挖掘其筆下的石庫門敘事,而劉堃指出可結合當代青年的城市經驗,嘗試與文本中的經驗進行對話。

第四組的討論主題是“上海影像與電影文化”,由上海師范大學趙宜副教授主持。遼寧師范大學莊君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身份漂浮與故鄉離散—李香蘭<我的夜鶯>的戰時密語》,通過分析李香蘭主演的歌唱音樂片《我的夜鶯》,探求影片內外的身份謎團、戰局迷霧與1940年代二戰末期的時代癥候。上海師范大學鄭煬副教授發表題為《“灰色”“紅色之外”與“熒光色”:上海城市銀幕空間呈現的歷史與未來》的報告,他將百年中國電影中所呈現的上海城市銀幕形象概括為 “灰色”、“紅色之外”以及“熒光色”的上海城市銀幕空間色彩譜系,進而分析上海銀幕形象內外的文化意涵及其生成的文化機制。上海師范大學張雋雋副教授以《“上海”作為觀念:1930—40年代好萊塢電影中的上海意象及其修辭》為題,通過考察1930—40年代若干在片名中帶有“上海”的好萊塢電影,探討作為一種觀念的“上海”所內涵的多種意義。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杜梁的題目是《新世紀國產都市題材電影的色彩景觀建構》,通過聚焦新世紀國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色彩景觀探析背后的情感傾向、象征性意義和現實性意義。
日本關西大學菅原慶乃教授、上海大學黃望莉教授分別對以上四篇論文進行評議。菅原教授為報告人提供了新的參考資料,黃教授則表示應注意理論問題和歷史語境的復雜性,加強研究的批判性。

第五組的討主題是“跨媒介的都市敘事”,由《上海師范大學學報》陳吉副編審主持。紐約州立大學珀契斯分校助理教授張泠的報告題目是When the Left Eye Meets the Right Ear: Cinematic Fantasia and Comic Soundscape in City Scenes(1935) and 1930s Chinese music,她以1930年代袁牧之導演的《都市風光》為例,通過分析其中聲音的技術、技巧與運用探討電影所呈現出的帶有半殖民色彩的聲音美學特征及跨文化關聯。上海師范大學朱軍副教授發表題為《問題與實事:當代中國街頭影像亞文化》的報告,考察1990年代的都市影像亞文化如何以“面向實事本身”的方式呈現當時的文化景觀,成為當代人獨特的文化表達和生命敘說方式。北京師范大學講師李寧以《新時期我國電影中的“鄉下人進城”敘事》為題,分析新時期中國電影中的“鄉下人進城”敘事,進而探求其所蘊含的城市體驗及其背后的城鄉關系變化。
最后,復旦大學康凌副研究員、河海大學陳家洋副教授對該組報告進行評議。康凌強調應警惕技術決定論,注重將感官經驗歷史化,而陳家洋提醒研究者注意媒介背后創作者的立場和姿態。

10月31日中午,研討會進入閉幕式環節。閉幕式由我校王賀副教授主持,朱軍副教授和何明敏副教授作會議總結。回顧31日上午的兩組發言,朱軍認為,從縱向的時間線來看,研究對象從民國延伸至新世紀的國產電影;在橫向的研究視點上來看,又有關于色彩、意象、聲音的多樣化討論,可以看到,無論是在資料方面或是研究方法上均體現出新的探索。何明敏對30日的會議內容做了整體上的梳理,并總結從中獲得的啟發:一、城市文藝與城市相互共生,而對城市現代性問題的探討,始終應植根于城市自身的地域和歷史文化;二、隨著城市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人的情感結構、情感觀念都在發生改變,而媒介和文化工業一直在提升我們的感官體驗閾值,需引起警惕和反思;三、不同的空間承載不同的文化,對于城市空間的關注,最終要回到置身于空間中的人,探求人與空間的關系。總體而言,從主旨演講到小組討論,不同學科的老師依托于各自的研究專長,為與會者呈現出一種跨學科的、多樣化的城市研究,為學術研究注入了更多的人文感與生命力。
“20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文化”研討會暨首屆“都市文化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四場專題會議至此順利落幕。作為這一系列研討會的最后一場會議,這場會議的順利落幕標志著首屆“都市文化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完成。
(供稿:人文學院 攝影:李靜嫻、虞濤 作者:周濛薇、徐小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