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有科學的方法論作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方法論。其中,“先立后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總體思路和布局上的根本指引;“因地制宜”則強調發揮區域優勢及區域間的發展協調;“分類指導”強調針對不同行業門類進行細化指導,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先立后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總體思路
堅持“先立后破”。先立后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總體思路,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說,“先立后破”其實就是守正創新。新質生產力,是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外部挑戰、國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動能不足的現實而提出的概念。所謂“先立后破”,從總的原則上來說,“立”的是思想和格局,要鞏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各項成果和成功經驗,用以指導新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立”的思想和格局,就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方向。黨的領導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政治保障。要樹立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整個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和推進。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它涉及科技、教育、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需要各領域的協同配合。要從全局出發,統籌兼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格局。
在“立”的制度和機制方面,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包括深化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的改革,通過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市場機制調節等方式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環境,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繼續強化現代化人才培養機制。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培養滿足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要在產學研融合中優化人才培育體系,豐富和創新各類人才的選拔機制。新質生產力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培育滿足新質生產力需要的新型人才不能局限于某個門類,而是要打造全方位、多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既要培養優秀的生產科研團隊,也要培養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管理型人才、企業家。要引導廣大人才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落實對各類人才的對口管理與服務保障,真正做到將人才為我所用,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匯聚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來。要建立健全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和評價體系,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類政策標準,細化各專業門類的行業準則,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和科技創新成果,打擊侵權和危害市場公平的行為,保護創新成果,通過法律和政策的引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在“立”的基礎上,還要“破”舊立新,堅決破除一切不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陳舊觀念、體制機制和生產方式。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改革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協同共進,統籌推進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協同并進,以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要素帶動傳統生產力的生產率躍升,加快實現落后產業的升級改造,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我們要加強環境治理,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促進傳統重工業企業的綠色轉型,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治理格局,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能源,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總之,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總體思路,“先立后破”要求我們在鞏固既有成果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完善各項制度機制,破除一切阻礙發展的陳舊觀念和落后的生產關系與制度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因地制宜”強調發揮區域優勢及區域間的發展協調
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方法論的基石。換句話說,因地制宜就是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重大意義。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各地不同自然條件、人文條件、發展環境以及研發基礎制定相應的發展措施,就是要科學地認識和處理一般與特殊。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屬于一般,對于各地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各地區屬于特殊,在實踐中要善于把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當地的具體實際不折不扣地創造性落到實處。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各地自然條件迥異。因地制宜的“地”就是各地千差萬別的實際情況,各地的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科技水平、交通條件、人口狀況、風土人情等都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國情區情。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就是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結合各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加以貫徹,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辦法,盲目機械地照搬經驗。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掌握全局,謀劃新質生產力的磅礴偉業;也要精心布局,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矛盾,從關鍵入手,因時因勢地從條件出發、打通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點屏障。要統籌頂層設計與區域協同發展。強化頂層設計,就是著眼全局出發,根據國內外客觀形勢和條件,系統布局全方位的整體戰略,謀劃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頂層設計制定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政策,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推動全行業生態良性發展,形成總體優勢;區域協同發展,就是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改進調節相關政策,針對不同地區在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上的差異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重視區域間的優勢互動,在區域間形成系統化的產業互助,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良性健康發展。要根據各區域發展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政策布局,如在資源豐富型區域建立能源升級轉向通道,打破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壁壘,注重資源保護,倡導綠色發展;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脫貧和經濟發展;對于優勢產業集中的區域要完善相關政策制定,在鞏固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加大科研創新投資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求我們根據具體條件和形勢變化,靈活調整策略。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和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和優化發展策略,增強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總之,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各領域、各環節的協同發展,形成整體合力。
“分類指導”著眼針對不同行業門類進行細化指導
堅持“分類指導”。分類指導強調根據不同領域、不同產業的發展特點,制定具體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是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旨在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序推進和高效運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的具體運用。
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并不一定都是高精尖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同樣也包括傳統產業,甚至夕陽產業。比如紡織服裝業屬于傳統產業,但如果對紡織服裝全產業鏈進行數智化升級改造,讓上下游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配套、訂單采購等環節實現更精準高效的對接,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新模式。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發展要求,同一種產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必然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注重產業發展的時效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分類指導才能更好地體現科學性和合理性。以農業為例,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在資源利用、生產方式、技術應用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存在諸多明顯差異,代表了不同的發展動能,必然要在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下對兩種不同發展動能的農業分類施策。尤其是從影響產業質效的深層次因素來看,當前,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堵點和卡點主要集中在科技、教育、人才等體制方面。涉及這些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把鑰匙打開所有大門”。必須強化分級分類精準指導,避免走彎路,減少試錯成本,加快聚集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有效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要針對不同行業和領域的特點制定差異化政策,不同行業和領域具有各自獨特的生產要素配置、市場需求和發展階段,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對于傳統產業,要加快技術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實現綠色生產轉向,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打造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產業鏈格局;對于新興產業,通過加強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打造優勢產業鏈集群,完善新興產業的政策制定,以面向未來為導向加大優勢產業的幫扶力度,補足科技創新領域的短板,解決重難點技術的“卡脖子”現狀,將新興產業的發展優勢轉化為產業鏈提升的動能,將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網絡強國的現代化治理目標;對于服務業,要進一步培養現代化服務人才,落實服務體系人員保障,降低服務業準入門檻,優化服務業市場質量和環境,提升服務業的整體水平。
(作者張志丹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博懿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鏈接地址: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4-09/11/content_59_17137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