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靈魂。2024年暑期,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緊抓社會實踐契機,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史學科資源,引導師生學子尋訪滬贛兩地文化印記,積極創新大中一體“大思政課”,努力建設大學、中學一體化培養格局,助力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滬贛聯情”,我們守初心
江西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涵納了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井岡山作為其典型代表,是著名的文化圣地。今年7月,人文學院“滬贛聯情?對話歷史?筑夢井岡”實踐隊從上海出發,跨越山海,抵達井岡山,來到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啟為期九天的“井岡情·中國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聚焦井岡山地區歷史文化,考察相關紅色景點空間分布、變遷及其在紅色文化生成和傳播中發揮的功能。團隊成員認真選定與中學課本關聯密切的黃洋界、八角樓、井岡山會師紀念館等紅色場域作為錄課現場,彰顯井岡山精神內涵,聚焦典型人物時代價值,為滬贛兩地學子打造具有深刻內涵的“情境式”紅色思政課。該實踐活動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團隊。

“文城交融”,我們在行動
以“閱讀”海派文人為行走脈絡,深入上海街角尋覓文人蹤跡。這個暑假,人文學院“文城交融·海派韻長”項目組與松江區民辦茸一中學、奉賢區上海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合作,以“書墨滬心”愛心學校作為具體實踐載體,大學生志愿者們帶領松江區、奉賢區的初高中生們尋訪上海魯迅紀念館、魯迅故居、巴金故居、徐家匯書院“巴金書房”、柯靈故居、夏衍舊居、土山灣博物館、張樂平故居、林風眠舊居等,了解海派文人,走近海派文化,將理論微課和行走課程相融合,形成體系化、浸潤式教學內容的“行走課堂”,打造“場館中的思政課”。

“紅色尋訪”,我們在前行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人文學院領航理論宣講團的同學們在歷史系姚霏教授的指導下,研讀資料,完善細節,進一步挖掘、開發并完善“斗爭風云”(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等)、“喋血洋場”(五卅慘案烈士流血處等)、“西區故事”(《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等)紅色路線,為黨史黨紀學習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內容供給。人文學子紛紛以《銘記淞滬烽火:歷史重溫與紅色傳承》《走進西南聯大》《尋訪常州三杰的廣州足跡》等為主題,尋訪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聞一多故居、廣州起義博物館等地,實地感受先輩們為國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偉大精神,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積蓄前行的力量。

今年,上海市委提出,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人文學子將緊跟時代召喚,與社會同頻共振,不斷增進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認同,勇于擔當新的文化使命,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不斷探索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的路徑,自覺在與現實相結合的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