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師范大學與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主辦,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與上海經濟學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城市發展與產業經濟學術年會“創新城市、活力產業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于5月28日至29日在線上舉行。這是一場以探索新時代持續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加強科技強國戰略部署,提高產業創新能力與活力,持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而舉辦的學術交流盛會。

本次會議得到了《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財貿經濟》、《China & World Economy》、《經濟學動態》、《南開經濟研究》、《城市發展研究》、《世界經濟文匯》、《中國經濟問題》、《財經研究》、《全球城市研究》等20余家國內優秀學術刊物編輯部的大力支持。本次會議還得到了解放日報 ? 上觀新聞、文匯報、澎湃新聞、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新聞媒體單位的鼎力支持。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蘇黎世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等國內外50余所科研院所的教授、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總計近千人次通過騰訊會議的方法參加了開幕式、主旨報告和分論壇。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研究員致辭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上海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致辭
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研究員開幕式上做大會致辭,袁校長指出在上海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全力打贏大上海疫情保衛戰的背景下,本次會議的召開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專家學者對國家和上海盡快從疫情當中恢復,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學者本心。袁校長指出上海師范大學是伴隨上海改革開放和城市發展而興盛的一所人民大學,大家對上海師范大學都很熟悉,這種熟悉是十分值得我們珍惜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是各位校外專家學者一直支持、厚愛的結果。袁校長還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我校商學院的辦學特色,希望商學院在專家們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以國際認證為契機,提高教學質量和國際化的辦學水平,努力辦成可持續發展的一流商學院。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研究員代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市經濟學會致辭。周會長指出本次會議的順利舉辦著實不易,衷心感謝各方單位的支持,才使得本次會議在當下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順利籌備與召開,同時也要感謝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與會人員積極參與在線學術與思想的交流,周會長還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處于新階段,面臨著來自外部、內部以及疫情的考驗,而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許多問題都集中體現在城市與產業上,本次會議以“創新城市、活力產業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與學術意義。

開幕式和主旨報告主持人
上海師范大學科研處處長董麗敏教授主持了開幕式,開幕式后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上海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研究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研究員、南京大學經濟增長研究院院長沈坤榮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殷德生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劉江會教授圍繞創新城市、活力產業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主題做了精彩的主旨報告。主旨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劉江會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趙紅軍教授主持。

主旨演講嘉賓
在主旨報告環節,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研究員首先做了題為“網絡連通性——城市的生命線”的主旨報告。周振華研究員從城市本體論的角度闡述了網絡連通性是城市的生命線這一重要觀點。他指出城市實際上有兩條生命線,一條是維持居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基礎設施系統,另一條就是外部網絡連通性。城市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集聚,更是生命有機體,必然通過外部能量交換才能生存發展。在網絡層面上表現出來的各種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人流、信息流的移動和運動,通過城市中大部分人所從事的外部交換工作來維護。與傳統意義上的城市生命線相比,外部網絡連通性建立起來的生命線更加復雜,甚至更為重要。在當前的背景下,對于上海而言,在疫情控制后,盡快修復并提升城市的網絡連通性對于恢復城市活力非常重要。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研究員做了題為“上海在落實國家戰略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他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結合,這種結合的視角對于理解新環境和新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啟發意義。在當前發展中,國家戰略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地方經濟發展可以依賴于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都需要從國家整體考慮進行國家戰略意義上的頂層設計;其次,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服從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統一大市場體系的建設,有助于避免過去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區域碎片式發展模式:第三,地方經濟發展任務、背景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的系統性、集成性、協同性、整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地方經濟自主發展從原來向中央要求優惠政策與資源傾斜,轉變為地方發展以推動制度創新為動力,因此把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結合起來有利于引導地方將更多精力轉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權衡研究員指出,上海在加快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實施高水平制度開放、高水平的資本市場制度創新、服務長三角國家區域一體化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發揮一帶一路橋頭堡的重要作用等7個方面,深入系統闡釋了上海在落實國家戰略過程中實現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經驗和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研究員做了題為“以有效投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他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有效投資是有效應對“三重壓力”的必然選擇,實現投資的有效性需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三大原則。他指出當前有效投資有5個重點方向,包括新型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的區域政策,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遏制“脫實向虛”趨勢,以及以ESG投資促進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構建更好的綠色低碳金融和投資環境。最后,他指出,所有的有效投資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主體來支撐,需要微觀政策和改革開放政策配合激發市場活力。微觀政策要正確把握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系,針對市場主體營造更加完善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做了題為“如何從制度上釋放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主旨報告,他首先利用全球政治精英質量及國家有效指數跟人均GDP的跨國統計關系,論證了在追趕階段中國經濟基于國家力量參與全球貿易和分工體系對過去40年實現高速增長做出的貢獻。但如何在后追趕階段保持穩健的經濟增長和釋放生產率提升的巨大潛力,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為了應對發展階段的變化并轉向高質量增長,關鍵是要發揮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技術創新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此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結構性轉型,破除妨害公平有效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制度性障礙,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來釋放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
南京大學經濟增長研究院院長沈坤榮教授做了題為“匯聚高端要素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主旨報告。沈坤榮教授指出新發展階段城市發展需要關注四大問題:以城市更新盤活城市發展的要素存量推進老城區高質量發展、以產城融合降低城市運營的成本推進新城區開發區有序發展、以集群發展實現不同層級城市的功能互補推進城市協同發展、以城鄉統籌實現要素雙向互動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協調發展。新的一輪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如何通過打破城鄉制度的壁壘,來消除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差異,特別如何通過實現高端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來來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部署:一是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有效對沖經濟下行;二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功能,全力促進產業升級;三是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提檔次,確保邁入現代社會。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殷德生教授做了題為“中美貿易摩擦對雙方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影響”的主旨報告。殷教授通過測算GVC前向和后向參與度指數,探討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和美國全球價值鏈的不同影響。殷教授指出總體來看,美國在短期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提高了美國主要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前向參與度,對中國制造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沖擊;而貿易摩擦對中國后向參與度的負面影響較小,表明加征關稅促進美國出口是短暫的,中國制造業出口大國的地位并不會輕易被動搖。從制造業價值鏈地位結構變化指數來看,中美貿易摩擦使得美國主要制造業GVC地位指數短期攀升,對中國產生了短期沖擊,且主要威脅集中在先進制造業上。總體上,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制造業GVC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若想削弱這一沖擊,則需要中國制造業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力度。殷院長認為創新驅動、直接融資、擴大內需是提升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的主要途徑。
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劉江會教授做了題為“產業關聯、雙循環水平及風險產業識別”的主旨報告。劉江會教授指出“內循環為主”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大國的共同特征并且成為大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這一趨勢下,通過強化國內城市間的網絡連通性,加快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緊迫性凸顯。他利用世界投入產出WIOT數據,發現中國外循環相對指數較高的產業與 “亟待攻克核心技術”所涉及的產業領域高度重合,這些產業面臨“卡脖子”風險較高,為此需要提高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的能力與質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對外國的“依附性”。同時,我國資源類產業和高附加值制造業的海外關聯產業節點的集中度非常高,這類產業面臨“替代來源產業備份系統”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并且在中國制造業所嵌入的全球產業網絡體系中,大約 1/3的關鍵投入產出關系及其所鏈接的產業路徑的自主可控性受制于其他經濟體,為此需要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優化產業鏈布局,開辟更多元化的市場來破解困境。
下午會議為五個分論壇,分別圍繞與“創新城市、活力產業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五大議題展開熱烈的研討與交流:一是全球化、“一帶一路”倡議共建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二是數字經濟、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共同富裕論壇;三是碳中和、資源配置效率與產業發展論壇;四是企業創新、產業政策與城市創新;五是SFB青年學者論壇。有40篇高質量論文在分論壇進行了匯報,每個分論壇都吸引了60-100人次的參會人員交流學習,專家給出了精彩的點評與中肯的建議。思想的火花終將匯聚成智慧的火炬,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在這場知識盛宴中充分享受,實現了自我提煉和升華。

活力城市、韌性產業和高質量發展期刊論壇與會嘉賓(部分)
5月29日上午還舉辦了活力城市、韌性產業和高質量發展期刊論壇,我校商學院副院長趙紅軍教授主持了期刊論壇,來自《經濟研究》邊際部副主任倪紅福研究員、《世界經濟》編輯部副主任宋志剛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副主編薛澗坡教授、《世界經濟文匯》常務副主編章元教授、《南開經濟研究》副編審王乃合主任、《城市發展研究》副主編王亞男研究員、China World Economy編輯部孫少青博士和《財經研究》編輯部副主任邱國景副研究員進行了專題發言。論壇最后,劉江會教授代表商學院對來自各個學術刊物的專家和學者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論壇吸引了近3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者參加,期刊論壇的舉辦對于青年學者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供稿、圖片:商學院 作者:黃國妍、姚沁、崔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