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審議通過,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擬表彰名單公示,我校朱瑞熙教授榮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最高獎項——學術貢獻獎(本屆共4項),其代表作是《朱瑞熙文集》,是我校第3位榮獲此殊榮的教授。張民選教授、張允熠教授榮獲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唐力行教授等14位教師榮獲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朱瑞熙教授是中國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率先提出準確評價宋朝歷史地位,引發學界關注。他匯聚一批宋史研究者,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宋人文集、《全宋筆記》、方志和碑刻等一系列文獻,產生深遠影響,發展并鞏固了我校作為宋史研究的重鎮地位。其代表作《朱瑞熙全集》共分8卷,收錄朱瑞熙先生學術著作二種,論文集一種,辭典詞典二種,合作著作六種,古籍選譯一種,各類文章185篇。朱瑞熙先生的很多學術論著,是國內相關研究的開拓之作,一些學術領域他是最早的耕耘者;部分學術論著糾正了前人的成見和不正確觀點;部分學術論著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大大地向前作了推進。他的大部分著作,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是后人進入宋史研究領域的必備之作。
張民選教授團隊(朱福建、黃興豐、呂杰昕)的《如何講好中國教育故事:需要研探的命題——以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為例》榮獲論文類一等獎?!爸v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在中外人文交流領域發出的最強音。該成果聚焦“如何講好中國教育故事”這一重要問題,結合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近八年的探索與實踐,扎根上海實踐與國際比較,從生動詳實的個案出發,對“為什么要講好故事”“如何吸引別人來聽故事”“講什么故事”“怎么講故事”和“誰來講故事”等關鍵問題進行跨學科的研究闡述,提出了“彰顯中國成就,引起世界的關注”“系統提煉經驗,增強理論自信”“研究跨文化成人專業學習,讓外國人聽得懂看得見”“提供共同實踐機會,讓外國人樂于學愿意試”“造就國際化隊伍,擴大影響力和塑造力”等富有見地的觀點,建構了一個包含五個方面、相對完整的教育國際傳播模式。
張允熠教授的《四百年中國思想文化之大變局:中國化視域下“中西馬”哲學的互動與融通》榮獲著作類一等獎。該書挖掘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文化淵源,彌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空缺;從中國化視域下考察“中西馬”三派哲學的互動關系,提出西方哲學也存在著中國化的問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領域,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空間和學科范圍;為近代思想史和哲學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大轉型的歷史焦距拉長到400年前;闡明了一個重要結論: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四百年來中西互動和融合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最高理論形態。全書60萬言,旨在圍繞這樣一個理論軸心——從1600年至2000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經歷了400年的偉大的歷史變局。
(供稿:社科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