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民族地區中小學開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尤為必要。一是有利于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二是有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中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自豪之情;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動涵蓋多方面內容,如“五個認同”“四個意識”“兩個維護”等,有利于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實現全面發展。新時代,民族地區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以下具體的實踐路徑。
增強教育理念
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例如,在上海援疆干部和教師的幫助下,通過組織民族學生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博物館、上海外灘金融中心、蘇州歷史文化紀念館等,增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整體認識與共同情感。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增強學生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高度重視育人效果。通過“大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等方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育人效果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
豐富教育資源
凝聚多方共識資源。民族地區普遍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要充分挖掘文學作品、歷史文獻、傳統節慶等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展覽、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向學生傳播和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團結協作共享資源。加強一體化建設,與其他地區或學校共同協作,共享教育資源。主動開發有效資源,依托教育援疆力量,在學校或社區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教育資源展示、學習交流等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平臺。
創新活動形式
走出傳統的由教師主導的教育模式,融入多元主體參與、師生共同體驗的新教育理念。
展現文化魅力。通過開展民族文化展覽,舉辦民族服飾展、傳統體育比賽、舞蹈比賽、民族樂器演奏、書法比賽、繪畫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參與體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感受文化底蘊。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民俗風情園等各類紀念館,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助益各民族成員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的社會氛圍營造。
接受文化洗禮。通過邀請專家、學者,以講座、心得交流、問題探討等形式向學生介紹傳統文化、民族風情等,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語通、文通、政通。民心相通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本。要增強教育理念,豐富活動形式,推動新時代民族地區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助力于中華民族平等和諧、守望相助、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力量匯聚。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喀什中學教師)
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VQtNrNBaqYTv_PablhhU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