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一般財團法人日本亞洲共同體文化交流機構理事刈間文俊在我校影視傳媒學院,以《跟誰談戀愛——解讀人物形象的“文武分工”》為題,以表象文化論為方法對中日韓三國的影視作品進行細致的文本分析,旨在探詢東亞影視文化市場的共性與差異。
刈間文俊教授自上世紀70年代從事中國電影翻譯以及后來在東京大學執教以來,在日本的中國電影研究界形成了廣泛而重大的影響,并以展開中國電影史研究、中國電影放映活動來促進中日電影文化以及中日影人的良性互動與交流。如今在日本亞洲共同體文化交流機構擔任理事,致力于將促進兩國間文化交流的事業邁向新階段。《黃土地》《人生》等中國優秀電影,都率先經由刈間教授翻譯。他還曾多次參與策劃中國電影回顧展,致力于向日本民眾介紹中國電影。

刈間教授指出,基于相近的傳統文化基礎與審美經驗,并隨著東亞國家經濟的發展與東亞區域文化產業的逐漸繁榮,形成了共同的影視文化市場。以上世紀90年代日本電視劇《101次求婚》為例,教授指出這種并非“高富帥”的普通男主,憑借純粹、真誠之心,以富有沖擊力的告白方式,最終打動“女神”,獲得愛情碩果的愛情片范式,在東亞國家市場中均足具吸引力。教授以片中最為經典的告白場面為例,將日本原版、韓國版、中韓合拍版以及中國大陸翻拍的電視劇、電影版本中的相同段落進行了對比,并談及各國在場面調度、情感表達、對白設計、演員表演等方面產生的微妙差異。

為了探求這一差異的形成機制,刈間教授通過追溯中日傳統戲曲來闡釋影視人物形象的“文武分工”以及在處理“文武”形象時中日韓三國的代表性演員所遭遇的困境。教授幽默地將男性人物形象劃分為“專門談戀愛的男人”和“不會談戀愛的男人”兩種,并指出這一分工模式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傳統,如中國古典戲曲行當中的小生和武生,日本歌舞伎中的“和事”(wagoto)與“荒事”(aragoto)。具體而言,戰爭題材電視劇《亮劍》中的李云龍,即可對應武生,而偶像劇《流星花園》中的“F4”,均是鮮明的小生角色。不過在當今日益復雜多變的影視文化與媒介環境中,影視人物“文武”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刈間教授通過日本演員三浦友和、中國演員唐國強和韓國演員裴勇俊曾經面臨的轉型困境和經歷進行了說明。從前兩位演員的演藝之路可以看出,典型的“小生”角色轉型具有一定困難,兩位演員經歷低谷期到最終成功演繹復雜生動的人物形象,并成為富有人情味的“性格演員”歷經挑戰。而韓國演員裴勇俊的“武生”嘗試,韓國觀眾可以接受,反而讓日本的“韓流迷”與“勇迷”們陷入了混亂。這說明戲曲當中“文武分工”所挾帶的文化意識影響至今。
著眼于全球文化市場,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敘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東亞影視文化的歷史與現況。自1910年代以來,好萊塢便確立了英勇善戰的英雄“抱得美人歸”的敘事范式。這一模式源自于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故事”,從最初“騎士救公主”的經典情節,逐步演化成了現代的“美國式英雄”故事。刈間教授以電影《戰狼》為例,探討了在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下,中國電影創造和樹立“文武兼備”人物形象的具體方法。片中,冷鋒在危機過后以幽默的方式求愛,并獲得了具有中國式家長氣質的部隊領導的認可,從而產生了可以被歸納于倫理的穩定戀愛關系——可以視為中國影人對于武生“小生化”趨勢的獨特處理方式。此外,電視劇《都挺好》中女強人姚晨的戀愛對象恰是“小生化”的武生楊祐寧,可見“遇強則強”的處理方式顯然更符合時下觀眾的審美取向。

最后,刈間教授總結了東亞文化圈互相影響、互相融合的文化規律,同時指出影視文化的發展既離不開本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也需一直吸納新鮮社會元素并借鑒他國優秀成果。在問答環節中,刈間教授就同學們提出的影視經典愛情模式在當下是否適用、武生小生角色傳統與東亞女性地位的歷史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真誠地回應。
本次講座由我校戲劇與影視學科、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組織舉辦。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鄭煬主持,副院長齊青、上海體育大學藝術學院翟莉瀅副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陳悅博士、上海恬紙文化編劇陸怡寧校友等兄弟院校和機構的同仁,以及戲劇與影視學科、戲文專業的五十余位同學參與了本場講座。
(供稿:影視傳媒學院 作者:盧雅恬 攝影:趙逸倫、任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