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我校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發起,上海師范大學、東華大學、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城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共同承辦的“勞動幸福·人類發展·現代化”——第八屆全國勞動幸福馬克思主義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全部在線上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名專家學者以騰訊會議方式參會。

論壇開幕式由我校哲學與法政學院黨委書記賀朝霞教授主持。開幕式上,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所長何云峰教授首先對本次論壇的籌備情況及議程安排作了介紹。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代表主辦方在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勞動幸福馬克思主義論壇是關于勞動的哲學、倫理學、教育學、公共管理學及跨學科研究的全國性大型高端學術論壇,其研討成果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張志丹教授表示,勞動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基礎。在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勞動哲學研究還是勞動教育等勞動問題的研究,都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我們要著力加強勞動教育,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進一步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用勞動筑夢以實干,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能。張志丹教授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對論壇的長期關心和支持,并期待大家在本屆勞動論壇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奉獻智慧,將勞動幸福馬克思主義論壇的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做優。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文喜教授作為學者代表致辭。他指出,勞動幸福馬克思主義論壇長期堅持服務社會、服務學術的宗旨,在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張教授以美國外交家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博士的生平為例,緊扣本次論壇勞動幸福、人類發展和現代化這三個關鍵詞,對勞動幸福的實現路徑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實現真正的幸福必須通過勞動來實現,無論人類發展到何種現代化的程度,歸根結底只能在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和積極勞動當中獲得幸福。同時,張文喜表示本次論壇主題立意很高,切中當下理論、時政熱點,相信本次論壇能夠在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勞動理論基礎上,解讀新的社會現實,并將其運用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
開幕式結束后,進入論壇的主旨報告環節。復旦大學肖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李石教授、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天津大學宋建麗教授、華僑大學湯兆云教授、河北大學黃云明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何云峰教授先后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主旨報告環節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晏輝教授主持。
復旦大學肖巍教授在題為《數字經濟體面勞動的兩個要領》的主旨報告中,圍繞數字經濟新業態與體面勞動的兩個要領,對數字經濟與體面勞動展開了論述。肖教授認為,數字經濟會催生大量新業態的問題。隨著數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權重在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數字技術正外部性構成產業化新高地和話語權新手段,新業態正在大幅度重組資源要素,重塑經濟結構,數字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也明顯大于擁擠效應。對此,肖巍提出,可以從不斷強化適應新業態的數字技能這個勞動者內在即自身的角度和注重新業態形態的維權能力即勞動者外在的角度這兩個要領具體展開。
中國人民大學李石教授在題為《數字經濟中不平等加劇因素及其治理》的主旨報告中討論了數字經濟中可能加劇人們之間不平等的諸種因素,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治理建議。李教授認為在數字社會,經濟活動的形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工智能的普遍使用將引發大規模的失業潮;數字社會的每個人都是數字勞動者,他們提供免費的數字勞動并催生了巨大的數字資本,平臺企業通過數字資本獲得巨大的利潤;零工經濟中勞動者的勞動關系不清,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數字經濟中的不正當競爭形式加劇了人們之間的不平等。李教授表示,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該及時地調整制度設計,爭取對數字經濟進行有益引導和有效規范。同時,為了維護分配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還應加強對數字勞動者的權益保護和失業救濟,制定涵蓋零工群體的勞動保障法規,針對數字經濟中的不正當競爭出臺相關處罰措施,并通過數字稅等制度手段促進人們對于數字經濟利潤的分享。
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在題為《試析馬克思的“勞動創造世界歷史”論斷》的主旨報告中圍繞勞動創造世界歷史這一論斷,分析了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觀點,對人類應該站在世界歷史之外來觀察世界歷史,還是應該站在世界歷史之內來觀察世界歷史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認為,馬克思與以往的哲學家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家有著根本的區別。德國古典哲學是唯心論哲學,在世界觀上堅持唯心論立場,即世界的“本體”是“絕對精神”或上帝,而馬克思則相反,明確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唯心論世界觀,提出整個世界歷史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的論斷。也就是說,人類不是站在人類以外的某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立場來審視世界,而是站在世界歷史之內審視世界歷史,接著,吳宏政表示人類可以憑借勞動活動的能動性,改變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或進程。因而,人類可以通過勞動來創造世界歷史。但人類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是可以憑借自己的理性和勞動活動,先行掌控自己的未來和命運。此外,還要把人和自然的關系納入到世界歷史的范疇中。
天津大學宋建麗教授在題為《人工智能與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勞動解放的三重悖論》的主旨報告中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下正經歷著直接物質生產向智識生產的轉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日益廣泛地介入人類生產生活,并對人類生產生活進行全方位塑造,人工智能之于勞動解放的意義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時代話題。一方面,人工智能使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一光明前景為未來的人類生活帶來無窮想象。但另一方面,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廣泛存在的勞動的自主性悖論、時間性悖論、意義悖論同樣表明,人工智能之于“勞動解放”,并非一個不證自明的命題,在人工智能的解放前景與不確定未來之間存在深刻的鴻溝。宋建麗表示,如果說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為西方左翼學者反思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新形態提供了可分析的概念工具,那么,回應人工智能時代是否會帶來勞動解放,或者說帶來何種意義上的勞動解放,同樣需要我們再次回到馬克思的“一般智力”范疇,對人工智能之于勞動解放的意義予以多重維度的思考和回應。
華僑大學湯兆云教授在題為《社會資本對農民工相對貧困的影響及代際差異研究》的報告中基于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闡述了農民工相對貧困的現狀及分布情況,并對社會資本對農民工相對貧困的影響和代際差異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表示,依據相關調研結果來看,目前約三分之一的農民工有陷入相對貧困狀態的風險,但不存在嚴重的極端貧困問題;與新生代農民工相比,老一代農民工相對貧困狀態較為嚴重,且表現在教育和健康貧困指標上更為明顯;社會資本能夠降低農民工陷入相對貧困狀態的可能,其中社會聲望能夠顯著降低農民工相對貧困的程度。這一調研結果經過穩健性檢驗后依舊成立,通過費舍爾組合檢驗法進行組間系數差異檢驗,分析發現社會聲望對老一代農民工相對貧困的影響程度更高。他期待這一研究能重新審視社會資本對農民工擺脫相對貧困的作用,為“后扶貧時代”農民工增收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實證依據。
河北大學黃云明教授在題為《馬克思勞動哲學視閾中數字勞動及其對勞動者倫理關系的影響》的報告中,圍繞從馬克思勞動哲學視域看待數字勞動的原因、數字勞動的產生對于社會倫理生活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他認為,改革開放后我國主張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就是強調一切社會現象從物質生產勞動出發,并且把物質生產勞動理解為發展的過程而非一般概念。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就是把一切社會現象都納入到物質生產勞動的發展歷史當中去認識。數字勞動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把它納入馬克思所講的人類物質生產勞動發展的一般歷史當中認識,能夠更清楚準確地把握數字勞動特點,甚至會進一步加深我們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解。他還認為,與傳統勞動相比,數字勞動的生產方式具有超時空的特點并使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使物質生產勞動與消費、生產勞動與休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最后,黃教授指出作為倫理學的學者更加關注數字勞動的產生對于社會倫理生活的影響。在這一部分,具體分為數字勞動對勞動者之間倫理關系的影響、數字勞動對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倫理關系的影響以及數字勞動對勞動者的家庭倫理關系產生的影響。
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所長何云峰教授在其題為《現代化發展與勞動幸福關系冷思考》的主旨報告中指出,要正視現代化發展尤其是現代化過程中競爭擴大化趨勢對勞動幸福的雙重影響。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現代化對勞動幸福的有利和不利雙重影響的問題,尤其是社會過度競爭的問題,需要后發展國家予以正視。現代化是一種世界運動趨勢,每個國家都會卷入其中,因此不是要不要現代化而是不得不現代化以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而現代化發展一方面可以促進勞動幸福,另一方面也會引發許多現代性問題,產生“現代不幸福”,對勞動幸福構成負面影響。比如,加速的勞動現場對勞動心理的影響不容忽視;不同現代化進度可能引起勞動領域之間的不公平感和幸福程度差異加大;科技化會給勞動者帶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無望感;過度的商品化和金融化在勞動中表現為誠實勞動產生的財富和勞動成果所占比重下降;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人們更容易關注顯示度高的社會生活條件,而輕視甚至忽略勞動發展維度、勞動解放維度和勞動尊嚴維度的勞動幸福。何云峰教授認為,現代化過程中出現對勞動幸福的雙重影響,原因很復雜,涉及治理、認知、心態、價值觀等許多方面。特別是,還可以探尋其特殊的社會根源。從社會根源來說,主要是因為社會領域的過度競爭甚至人為挑動競爭,可能極大地不利于勞動幸福提升。為此,需要在堅守倫理精神的前置條件下做到規制先行;要秉持敬畏精神,使現代化引發的重新建構能夠對現有建構有基本的尊重和賡續;要弘揚反思精神,加強自我管理,調整好勞動心態;還要以人本精神為基礎,實現一場價值革命,走向后物質主義,強調幸福至上。何云峰特別強調,在勞動過程中,應該注重適度的競爭,給同一勞動單位內部設立競爭限度,將合作精神放在更加重要的管理高度,用平等對待每個成員的“家長”倫理引導相關的勞動制度;此外,還應該加強競爭教育,合理競爭,反對競爭泛化,競爭本來起源于動物界的生存法則,人類應該更加強調合作。
主旨報告結束后,舉行了青年優秀原創論文獲獎頒獎儀式。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治東教授代表組委會宣讀了評選的程序和標準,并宣布了獲獎名單。本屆論壇共征集到論文150余篇,經專家組匿名評審,評選出特等獎1名、一等獎3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10名。

同日下午,第八屆全國勞動幸福馬克思主義論壇分設四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代表在分論壇中展開了全方位、多視?的學術探討。

第一分論壇由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高惠珠教授主持,與會的專家與學者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涉及的論題主要包括:馬克思的勞動觀革命及其革命、馬克思時間觀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抽象勞動、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哲學性、勞動的二重性以及對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之間關系的思考、生產方式的綠色變革、洛克的勞動財產權理論,以及對毛澤東衡山農民運動考察實踐的文化底蘊的討論。最后由高惠珠教授對大家的發言作出了總結,并對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提出了進一步的展望。

第二分論壇由上海城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文越副教授主持,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勞動幸福與現代化發展”展開研討,既有深刻的理論性,也有豐富的現實感。具體包括:馬克思勞動幸福、勞動正義、勞動分配、勞動倫理思想,習近平勞動觀、勞動幸福觀,大力弘揚辛勤、誠實、創造性勞動理念,還涉及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民生保障、數字勞動、資本現代性批判、中國式現代化等現實熱點話題。最后,徐老師總結表示,學者們的研究還可以作出更多拓展,與西方學者對話,關注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關照新的勞動形態,立足中國立場,為實踐貢獻理論的智慧。

第三分論壇由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魏冰娥教授主持,專家學者們主要圍繞“勞動精神與勞動教育”展開主題研討。涉及的問題包括: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培育、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內容及方式、習近平新時代勞動教育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與勞動教育、日常具體勞動的道德情感養成、中小學以及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等。最后,學者們形成一致意見,新形勢下加強勞動教育不僅要從理論層面著手進行學理性分析,更要注重勞動實踐,優化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研究勞動教育在推進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第四分論壇由上海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沈全教授主持,專家學者主要圍繞“科技發展與當代勞動新現實”展開研討。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倫理學角度討論了數字經濟和數字勞動的新現實以及如何解決新時代勞動面臨的新問題。具體而言涉及智能時代的精神生產、數字時代人的自由時間、數字勞動、情感勞動、智能時代的勞動教育新形式和調試路徑、技術理性以及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關系等問題。最后,會議主持人沈全教授總結指出,數字經濟的發展確實使勞動形式發生新變化,更新了資本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今后需要我們從多學科角度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討上述問題。
本屆論壇歷時一天,圍繞勞動幸福、人類發展與現代化三個關鍵詞展開熱烈討論,不斷碰撞出思想火花。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使現代化朝著促進勞動幸福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也需要加強勞動教育,把握當代勞動新現實,激發全體人民的勞動熱情,通過勞動創造實現人類自由發展。
(供稿、圖片: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