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德國科學研究基金會(DFG)項目“電影研究中的視覺內容自動化分析”研究員奧克薩娜·布爾嘉科娃(Oksana Bulgakowa)教授應邀來到我校,以“愛森斯坦:情節、圖像及蒙太奇理論”(Eisenstein: Plot, Image and Montage Theory)為題作學術講座。講座由影視傳媒學院副院長齊青教授主持并致歡迎辭,徐亞萍副教授擔任學術翻譯。

奧克薩娜·布爾嘉科娃教授曾任德國美因茨大學電影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國際電影評論家聯合會(FIPRESCI)成員,在1991-1997年間多次擔任德國Wihelmshaven實驗電影節、瑞士洛迦羅電影節以及柏林電影節的選片人、評審、評審團主席。在四十余年的學術生涯中,布爾嘉科娃教授發表了近三百篇學術論文和會議論文,出版著作二十余本,多項課題獲得德國科學研究基金會(DFG)、美國斯坦福大學人文研究所的資助,主要研究方向為俄羅斯電影、歐美先鋒派藝術電影、電影中的城市與建筑、電影中的身體、聲音實驗藝術等。
奧克薩娜·布爾嘉科娃教授提出講座的核心是情節、標志性圖像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首先,布爾嘉科娃教授指出,愛森斯坦發展“知性蒙太奇”(Intellectual Montage)的觀念,提出將獨立的圖像自由組合,并置構成連續影像,從而創建影像意義,調動觀眾的文化記憶。
接著,布爾嘉科娃教授介紹了愛森斯坦的“情節”理論。情節本身被體現為感官思想,其中各種不同的細節、線索發展成為邏輯上的結論,便構成情節中的“行動”。這一情節理論被愛森斯坦稱為“方法”。愛森斯坦通過“方法”區分感官思想和邏輯思想。布爾嘉科娃教授以《戰艦波將金號》為例,說明這兩種思想作為圖像的表現:在醫生受到水手們威脅的情節,圖像并未直接表現醫生的身體語言,而是通過對醫生眼鏡進行特寫的表達方式,傳達鏡頭蘊含的暴力意義。

隨后,布爾嘉科娃教授提出,《伊凡雷帝》之所以能成為體現這兩種思想沖突的佳作,是因為愛森斯坦在電影中構建了“游移”的圖像,即將三個不同時空的故事進行聯系,從而使感官細節能夠獲取來自邏輯層面的判斷。同樣地,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飛向太空》也通過游移的圖像破壞原本的空間邏輯,表現了詩意的自由。進一步說,塔可夫斯基游移圖像的觀念源自于日本電影,這種關聯使得圖像成為標志性圖像,而圖像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亦會產生不同的訊息。

講座后,布爾嘉科娃教授與到場師生以問答的方式展開熱烈交流,對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俄羅斯當代電影的未來”“愛森斯坦的導演研究與計量電影研究方法之間的關聯”“量化研究在電影研究中的優勢與劣勢”“巴瑞·索特和尤里·齊維安兩位計量電影學方向的學者的貢獻與不足”等問題,從“俄羅斯民族志學派的藝術電影”“愛森斯坦導演研究帶來的啟發性、開放性”“巴瑞·索特作為奠基人的貢獻”“測量內容應考慮闡釋角度”等方面,進行細致回應。
(供稿:影視傳媒藝術學院 作者:邱詩潔 攝影:戴芷靈、任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