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5日下午,美國音樂學家、當代著名貝多芬研究權威專家、施坦威鋼琴演奏家威廉·金德曼教授(William Kinderman)受邀來到我校音樂學院,帶來了兩場兼具學術深度與藝術高度的精彩講座。音樂學院院長施忠教授致歡迎辭。第一場學術講座由我校音樂學院孫紅杰教授擔任主持、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劉小龍教授進行翻譯;第二場由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長朱昊冰副教授擔任翻譯、我校音樂學院鋼琴系系主任談天佳副教授主持。眾多來自音樂學院內外的師生共同聆聽了金德曼教授的講座。

  
金德曼教授的首場講座題為《演奏貝多芬:從地上的雨水和冰雹到星光熠熠的蒼穹》,本場講座聚焦于貝多芬中期至晚期音樂創作中一個極其關鍵的創作動因:在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之中,以“向上仰望”之姿,探索一種超越世俗、觸及宇宙極限的永恒信仰。而如何解讀貝多芬的這種精神探索,并使其能在演奏中得以展現,是金德曼教授在講座中論述的重點所在。

這一看似抽象的命題,被金德曼教授拆解成為兩個層級進行剖析。第一層從相對表層的音響構思出發,結合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等多部具體作品,基于樂譜、手稿與史料分析,呈現了貝多芬如何通過設置音響的強弱、連斷和戲劇性張力,在作品中構建出自己對于矛盾的體驗。而在強調貝多芬對三種連斷演奏記號所進行的嚴格區分時,金德曼教授引入了雪花、雨水與冰雹的概念,對具體的音樂演奏處理進行闡釋。而這三種來自天空的意象闡釋也順勢引出了對于貝多芬如何在作品中進行“向上仰望”的討論,帶領我們進入到第二個更為深層的思考:貝多芬的這種藝術理想從何而來?為此,金德曼教授同樣通過扎實的原始資料,尤其是貝多芬失聰后用于與他人交流的手記,分別從貝多芬的政治傾向,對哲學、宗教和異文化的興趣等多個角度,對這一理想進行了溯源,并在《莊嚴彌撒》等作品中尋得了音樂上的例證。至此,觀眾們可以對貝多芬中晚期的創作理想及個人精神世界形成更為全面的理解。
第二場講座題為《貝多芬最后三首奏鳴曲:創生、轉變與巔峰》,在本場講座中,金德曼圍繞貝多芬的最后三首鋼琴奏鳴曲(Opp. 109—111),結合精彩的示范演奏,對三部作品的創作過程、素材來源、風格轉變以及藝術成就進行了講解。

金德曼教授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活躍于歐美音樂學界,是當代國際音樂學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其研究對象涉及西方十八世紀古典主義時期至二十世紀的音樂,所撰專著涵蓋音樂家傳記、音樂作品分析、音樂博物館建設、手稿草稿研究、音樂與政治等諸多領域。多年來,他廣泛參與國際重大音樂學術會議和音樂文物保護與展覽項目,并兩次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的資助和獎勵。他曾長期任教于伊利諾伊大學音樂學院,后于2018年受聘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學院,并擔任音樂表演研究系的系主任。

兩場學術講座都深刻展現了金德曼教授視野廣袤而又觀察入微的學術研究風格;同時,在場師生也無不折服于金德曼教授充滿思考的演奏。金德曼教授不僅為我校音樂學院鋼琴演奏專業的師生帶來了極大啟發,也為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們展示了治學范例,可謂是本學期我校音樂學院師生開學伊始一堂重磅的學術“第一課”。
(供稿、攝影:音樂學院  作者:王隨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