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第34屆上海旅游節的重要學術活動“2023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報告發布會”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中心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我校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休閑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中心、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聯合主辦。上海多家文旅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高校及媒體的嘉賓參加了發布與研討,為中國城市休閑和旅游的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大活動辦公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李平出席發布會并致辭。開幕式由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課題組組長樓嘉軍教授主持。
李平表示,2023年是旅游市場全面復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文旅產業復蘇勢頭較為強勁,文化旅游對于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要將城市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助推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致力于集聚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等各方面的力量來搭建文旅的交流平臺,促使業界碰撞思想火花,分享研究成果,從而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

《2023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報告》由我校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和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休閑研究中心共同組成的《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課題組聯合編制與發布,報告由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課題組代表李麗梅副教授進行發布。這是課題組第13次發布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的報告。本報告也是目前我國有關休閑城市建設測度方面延續時間最長的權威研究報告。

在主題演講環節,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孫曉東教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傳播學院田紀鵬副教授、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宋長海教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中心張欣宜研究員、我校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毛潤澤副教授分別進行了演講。
孫曉東博士作了關于“全面洞察消費端認知,激發我國郵輪旅游市場潛力”的報告,他的報告從識別出游約束、洞察消費期望、調查行為意愿、激發市場潛力四個方面分析了郵輪旅游市場需要強化消費動機、突破消費約束、創新市場政策、優化產品體系的建議,從而實現郵輪市場的復蘇、可持續性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田紀鵬博士作了關于“基于自貿區(港)建設的文旅開放與管理對策”的報告,他從理論基礎、文旅投資、文旅貿易、營商環境和對策建議五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了文旅投資、文旅貿易和文旅營商環境的現狀、問題與國際經驗,提出了加快內外資對等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優化文旅營商環境的舉措。

宋長海博士作了關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休閑好去處的空間布局及特征”的報告,他對城市休閑好去處與城市休閑化、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休閑好去處的空間布局、布局特征及發展短板進行了分析,認為城市休閑好去處是城市休閑空間形態的創新,是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的多元培育。最后,提出建立聯動共建的長效機制,創新文商旅體娛融合模式,凸顯生命共同體內涵的特色的優化策略。
張欣宜研究員作了關于“以人為本,向美而行——大審美經濟時代‘到上海看美展’IP打造策略思考”的報告。她從來前人人向往、來滬人人必到和來館人人融入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認為審美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消費動力之一,美術館正在為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求創造更多價值。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強化上海美展社交媒體形象構建,觸發“社會大美育”的裂變效應;打造多重場景視角,凸顯上海美展“必玩必游”特性;細分客源人群,精準撬動公眾精神需求和情感缺口。
毛潤澤博士作了關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精神性的錨定及精神旅游開發機制研究”的報告,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精神旅游是精神文明建設在旅游業的重要載體與重要體現形式。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作為研究對象,對精神性和精神旅游的概念、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精神性錨定過程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精神旅游開發機制進行了闡述。報告最后從精神旅游資源開發、場所精神營造和精神旅游產品生產三方面提出了開發路徑。
(供稿、攝影:旅游學院、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