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6月23日,國際中國哲學大會(ISCP)在美國加州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河濱校區如期舉辦。我校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別現代主義理論創始人王建疆教授受邀參加本次大會,并作了《從“待”和“別”到無“待”無“別”,再到“待有”和“待別”》為主題的學術報告。

王建疆教授從中國老莊哲學思想出發,認為老子的學說是建立在“待”,即相互依靠、互為因果和“別”,即有無相別、虛實相別的基礎上的,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學說,在《逍遙游》中提出了“無待”的思想,即無條件、無依靠的絕對自由的問題。而在其另一篇重要文章《齊物論》中提出了“無別”的觀點,所謂“齊物”,就是取消“分別”的意思。
別現代主義理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莊子的“別”和“待”的思想,提出了“待有”和“待別”兩個哲學觀念。這兩個哲學觀念立足于對當下中國社會形態、審美形態等方面的考察,被國內外學界認為是中國本土原創,且更適合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創新性理論而得到了國際美學、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報告結束后,王建疆教授與國際中國美學學會創建人、夏威夷大學中國哲學教授、著名儒學家成中英進行對話,同時還就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大學的八位學者的提問進行一一回答。會場主持人、來自斯洛蒙尼亞盧布爾雅納大學哲學系的Tea Sernelj教授在總結發言時說:“正因為王建疆教授創造了別現代主義理論,他才能得到這樣的榮譽。”本次會議結束后,王建疆教授又受邀在世界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學進行了學術交流。
目前,別現代主義理論不僅在美學界、藝術界、文藝理論界得到了熱烈的響應和討論,而且也在哲學界、人工智能界、旅游界、法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認為是具有原創性的、涵蓋性的哲學理論。美國和歐盟成員國斯洛文尼亞先后自主成立別現代研究中心,已經對王建疆教授提出的別現代主義理論展開深入、全面的研究。2022年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上,特設兩個別現代主義哲學專場。2022年和2023年分別在哥德堡與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人機交互大會上都專設了別現代主義專場。

據悉,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每三年舉辦一次,下屆將于2025年在斯洛文尼亞舉行。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 作者:蔣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