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主題教育總要求,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3年高層論壇暨“中國式現代化與唯物史觀”學術研討會于6月23日在我校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上海師范大學主辦,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承辦。據悉,論壇共收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全國幾十所高校、科研機構400余篇投稿論文,共有110余名專家學者到場參會。
上海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恒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侯惠勤分別致辭。陳恒副校長肯定了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快速發展,他指出學術界理論界應當積極探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自我構建,以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需要和黨中央的理論要求,基于此,他充分肯定了本次論壇的重要意義。侯惠勤教授認為本次論壇召開具有重要價值,他結合學界一些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模糊認識,明確指出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現代化,因表現為兩種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兩種社會化生產力、兩種個性自由而相互區別開來;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在于走自己的路,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具體國情不同決定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是多樣化而絕非同一的。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文潮主持。
 
 
論壇設大會主論壇和三個平行論壇。其中大會主論壇分一場主旨報告與一場主題報告,三個平行論壇根據不同主題確定并同時進行,各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各論壇主題進行了精彩發言和充分討論。
主論壇主旨報告階段,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作了題為“準確領悟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報告。他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作用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觀要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充分利用廣闊的文化空間和資源,進而推動理論和制度的創新,要堅持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開展“第二次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劃清幾個理論界限,一是要杜絕文化本體論的錯誤思潮,二是要把握文化有機體和社會有機體的統一,三是要看到文化的人民主體性和自覺性。侯惠勤教授的主題報告引發了與會專家熱烈的思想共鳴。大會主旨發言由《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常務副主編曹泳鑫主持兼點評。
 
 
在主論壇主題報告階段,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袁銀傳、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姜迎春、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鄭承軍、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盧忠萍、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海江、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分別圍繞“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自由主義國家理論的若干概念辨析”“中國式現代化與又一次思想解放”“新的歷史時期大興調查研究的現實動因和時代價值”“從歷史必然性把握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中國式現代化的意識形態意蘊”進行了主題報告。論壇主題報告由《文匯報》理論評論部主任楊逸淇主持。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向軍對以上專家的發言進行了點評。
 
  
 
 
  
 
平行論壇一上半場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郝清杰主持。其間,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素霞、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金偉、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惠珠、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治東、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華正學,分別以“打造元宇宙意識形態的中國樣態:對西方意識形態的超越與中國實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建構路徑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進理論指引中國式現代化總體性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思維”“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重大創新的四大維度”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南京審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歡春對以上學者的發言進行了點評。下半場由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方章東主持。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學琴、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包庚、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戈士國、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美群、中共湖南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覃正愛,分別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的百年探尋”“唯物史觀視域中‘八八戰略’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的萌發實踐”“景觀社會的意識形態批判”“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發展注入新動力”“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要純粹化、簡單化”為題進行了主題發言。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呂紅對以上學者的發言進行了點評。
平行論壇二上半場由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賈淑品主持兼點評。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審翁淮南、石家莊市政府參事閻國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潘寧、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勞動哲學研究》主編何云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楊國斌,分別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淵源”“以趕考的清醒與堅定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共產黨宣言》的現代性思想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當代價值”“從現代文明的共性與個性關系看中國式發展道路選擇”進行了主題發言。下半場由《探索》編輯陳卓主持。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金洲、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徐國民、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謝江平、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鞠立新、南京曉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趙培軍,分別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內涵及其世界意義”“鄧小平論中國式現代化的四個原則”“拉美國家現代化艱難歷程的警示”“《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思想的邏輯轉變及內在向度”進行了主題發言。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胡海波對以上學者的發言進行了點評。
平行論壇三上半場由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莉主持。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解麗霞、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鮑金、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玲、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盧剛、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謝俊,分別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制度化的進程、進路與進階”“意識形態的身體化維度探析”“紅色記憶: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與塑造”“大數據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算法推薦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的影響、挑戰”為題進行了發言。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史宏波對以上學者的發言進行點評。下半場由河南大學副教授馬曉靜主持。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家華、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許素菊、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閔緒國、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國啟、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張鋆良,分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內涵和外延”“歷史唯物主義空間正義觀視域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偏失與重塑”“高校教師政治認同的基本特征、主要問題和提升策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象征形式的演進邏輯及當代價值”“《漢英譯介視角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概念再認識》”為題進行了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侯為民對以上學者的發言進行了點評。

平行論壇結束后,各位專家學者回到主論壇,由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凱波主持。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郝保權、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梁建新、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姚崇、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譚群玉,分別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媒介邏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精神標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地位、價值構成與價值指向”“馬克思的現代化理論及其價值依據”進行了主題報告。本階段報告由重慶郵電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徐仲偉點評。
 
  
 
 
  
 
最后,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秘書長、《馬克思主義研究》執行副主編、編輯部主任李建國對本次論壇做總結發言,他指出本次會議十分重要、成果豐碩、研討深入,各位專家學者的探討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與唯物史觀的認識,同時表達了對上海師范大學以及與會領導和同仁的感謝。

(供稿、攝影:馬克思主義學院)
 
				
			


